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浙江省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等的汇报。
浙江探索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垃圾收集处理工作,2003年相继作出生态省建设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决策部署,强调要“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推动建立城乡联动的垃圾集中处理网络体系。
十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把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纳入美丽浙江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
垃圾分类处置,在浙江广大城乡刮起一股清洁新风,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到2015年底,全省设区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超过50%,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3%;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超过90%,4500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试点村每年可减少垃圾40多万吨。
垃圾去哪
分类减量是出路
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后余村,63岁的村民余国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将垃圾丢进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里。在他看来,垃圾分类很简单,“就看会不会烂嘛,会烂的扔绿色的桶,不会烂的扔灰色的桶。”在后余村,村民分类扔垃圾早已形成习惯。
早在2003年,后余村就开始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民只需把垃圾集中在一处,村保洁员就会统一收走。然而,这个模式在10年后遭遇了重重挑战。
据统计,金华市区年均清运垃圾36万吨,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按此估算,现有垃圾填埋场剩余寿命不到6年。这正是全省乃至全国普遍面临的困境。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我省每年产生的城乡生活垃圾量以年均8.5%的速度增长,2015年已达到日均6万吨左右。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必须作答:未来垃圾往哪里运?
“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是解决垃圾‘进城下乡’的有效途径。”省农办社会发展处处长邵晨曲说,特别是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一半以上,这部分垃圾采取不同工艺,经过科学的处理就可以还山还田当肥料。
2013年以来,我省选择一批村庄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试点。
但是,农村里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文化程度不高,如何才能让大家听得懂、分得清垃圾分类标准?金东区尝试简单易懂的“二分法”: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的、不会烂的。“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垃圾分类,但通俗易懂,符合农村实际。”金东区农办副主任王瑞良说。
如今,这种群众可接受、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方式,已经在全省农村广泛推行,特别是金华市的“二次四分法”,还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肯定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