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景区第三个“禁涨令”即将到期,不少景区摩拳擦掌准备调高票价。不过,一纸通知开始“喝止”景区乱涨价行为。
国家发改委近日宣布,将自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同时,国家发改委同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整治重点是经营者不执行价格政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门票价格中违反定价规则、程序规定的行为及门票价格虚高等问题。《通知》特别强调,专项整治期间,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了解到,这一规定针对的是目前还没有调价计划,或调价计划尚未走入对外流程的景区,这部分景区在整治期间,也就是一年之内原则上将不被允许调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70%的景区都是由政府主导及定价,通知中的规定意味着大多数景区原则上在本年度都不会上调票价。
“三年必涨”曾是行业惯例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这一禁令延续至今,虽然的确管住了肆意涨价的部分景区,同时也形成了“三年必涨”的行业惯例。
今年恰逢第三个“禁涨令”尾期,根据已公布的调价信息显示,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刘德谦介绍,在我国两万余家景区中,大部分属于“遗产型”,并且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居多。也就是说,这些景区本就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的遗产。通过横向对比,欧美日韩等地同类型的景区门票价格均不高,相当一部分还实行免票政策。而当前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和城镇居民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大约在5%左右,远高于欧美国家水平。
《通知》强调,专项整治期间,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据了解,我国所有准公共产品类景区门票的定价权利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财政补贴或将水涨船高
记者了解到,根据这份《通知》的要求,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景区,不严格执行规定的价格水平或浮动幅度,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提高门票价格,通过违规设置“园中园”、临时门票、不同景区联票等形式变相提高门票价格,不落实门票价格减免优惠政策,或采取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立即纠正,依法予以处罚。
本月初,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出倡议,全国2050家5A级、4A级景区签订“不上涨门票价格”的承诺,约占全部5A、4A级高等级景区的八成。这对于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景区门票上涨是否真的毫无道理?刘德谦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核心资源属性”来判断。
根据这一标准,我国景区分为商业型、社会型和遗产型,前者有着明确的定价原则,而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社会型和遗产型景区却缺少统一、明确、完善的价格管理制度。刘德谦认为,以公共资源作为基础的景区,应该更大程度体现其公益性质,而对于有民间资本参与的景区,则需要根据运营情况和市场情况来定价。
刘德谦介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景区大多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而近几年来,随着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的上涨,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景区成本大幅提高,出现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就需要各级财政进行补贴。
从目前发布的公开信息来看,坚持涨价的景区仍有不少。以青岛市已经涨价的景区为例,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将票价从原来的60元上涨至100元,该景区总经理齐晓新介绍,60元还是10年前的价格,近几年饲养饵料、动物引进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是该景区涨价的主要原因。
“是否补贴,补贴多少,这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意愿和财力。”刘德谦认为,本次《通知》发布后,一些景区的补贴额度势必增加。政府主导的景区并未解禁,而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景区,《通知》提出,门票价格明显偏高,社会反映强烈的,由价格主管部门开展成本调查,引导其适当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