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一场展览看古代铜镜的“进化史”

  神秘莫测的商周龙、威武刚劲的秦汉龙、华美富丽的唐代龙……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龙的形象贯穿于各个领域。正在南京展出的《丝路镜像——东西方古代铜镜交流展》上,24件不同朝代的龙纹镜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去打卡。

  今人不见古人面,今镜曾经照古人。《丝路镜像——东西方古代铜镜交流展》由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从距今4000余年的齐家文化铜镜至清代镜鉴,通过200多枚铜镜“照见”古人的日常生活、精神追求,也成为“丝路”交流的见证。

  羊角植物纹挂镜、太阳鸟居扶桑树镜、红底人物狩猎彩绘镜……漫步于展厅,一面面精美的铜镜上,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铜镜最早用于祭祀,且多为素镜。纹饰的发展承载了更多的历史记忆和价值取向。太阳、星纹、人面、植物纹等纹饰,是新石器晚期农业及畜牧文明并存的真实写照。战国镜以灵动活泼的龙凤及神兽纹饰,折射出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汉镜上则出现了车马画像等新图案。到了中国铜镜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唐朝,除了纹饰更加多元外,铜镜的形制也不再是固定的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窝角形、五瓣荷花形、八角形铜镜应运而生。

  “龙纹作为铜镜的一种主要纹饰,一直贯穿铜镜的发展历史,上启战国,下迄明清,传承演化,历代不绝。”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告诉记者,历经数千年,龙的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在时代的流变中,铜镜的功能、审美价值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东晋之后,铜镜从人们对于自然、神灵的原始崇拜逐渐人文化、美学化、伦理化。”王兴平介绍,辽宋金元时期中国铜镜大规模走向民间,为普通百姓所用,特别是带柄镜的宋金镜的大量出现,世俗的“人”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在铜镜上。

  无论是代表为官公正的“明镜高悬”,还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等诗句,抑或是《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铜镜被赋予了各种的意义。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不少铜镜上的铭文如“天如父亲,地如母亲”“一日守一口米”等也氤氲着彼时风尚,蕴含着当时的风俗信息。

  本次展览还有不少来自古希腊、西亚的铜镜展示。其中几面两河流域布拉克文明的铜镜中,有一枚凸目神人日月星纹带挂饰镜,造型很是别致。“中国的齐家文化和布拉克文明几乎是同一时期”,王兴平认为从镜子中可以感受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汉唐盛世,中国具钮镜独领风骚,流传很广,在中亚、西亚、俄罗斯、蒙古、朝鲜及东南亚各国也都有出土。东西方古代铜镜的相互传播与影响,正是丝路文明的历史见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