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要闻

藏了个杨梅种植“扫地僧”

陈金良在分拣杨梅。

台传媒记者陶子骞 刘 挺文/摄

“老陈,全靠你啊,今年大丰收,卖了500多万元!”

7月3日一大早,在黄岩富山决要村的金良果蔬专业合作社,梅农陈金良接到一个来自丽水青田的电话,对方的5000棵杨梅树早前结不了果,特地请陈金良前往“把脉问诊”,如今喜获硕果。

在黄岩杨梅界,“土专家”陈金良名气不小。作为第一批种植杨梅的富山农民,陈金良自学成才,凭借科学种植、管理罗幔杨梅,脱贫致富。同时,他大方地向同行输出技术,助推黄岩西部乃至全省各地梅农同奔共富。

“土专家”是怎么练成的?

1988年,经商的陈金良铩羽而归,回到了地处黄岩最西部的老家决要村。这个村子位于深山,旧时交通不便,村民靠天吃饭。

躲回家乡“疗伤”的陈金良总要生存。在山里包了一块15亩的地,种起了板栗。

第一年,收成不行,陈金良又种了桃子。可惜,效益依然不见变好。

陈金良不禁反思,为何自己“屡战屡败”,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钻进去”,虽然种了好些东西,但都没有真正“入门”。

1996年,陈金良又一次从头开始。他选择了杨梅。这一次,陈金良上了心。

那时,富山种植杨梅的人不多,技术也并不普及,最初种出来的杨梅数量少、口感差、品相丑。陈金良听人说,杨梅树生长期间的“剪枝”环节大有讲究。

为了学技术,陈金良特地跑去黄岩江口的大山里,跟那里的梅农“求经”。

“吃饭”的技术,老梅农可不准备教给陈金良。他拍下杨梅树的照片,回家琢磨老梅农留下的枝丫刀口,从中反推出剪枝的“刀法”秘诀。

后来,他又进一步研究杨梅树生长的阶段,总结出剪枝、疏果、夏梢、压梢等四个环节的管理技法。

“杨梅原本有大小年,如今我通过技术控制产量,每年的产量都非常稳定。”陈金良自豪地说。

“想学?我教你!”

剪枝是控制杨梅生长的第一步。为了锻炼自己的技术,陈金良还特地跑去人家的杨梅田打工,跟在熟练的师傅后面观察、请教。

如此三年,陈金良学成了。当时,十里八乡的梅农都知道陈金良手艺好,经他剪过的杨梅树,结果时果实旺盛。大伙儿看着他这一手神奇的“功夫”,纷纷跑来找他“拜师”。

陈金良自己被人拒在门外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来者不拒,对“徒弟”们倾囊相授。

2008年,陈金良家的杨梅卖了13万元,这在当时黄岩的杨梅界可不是个小数目。黄岩区扶贫委找上了陈金良,聘请他为技术指导员,请他指导全区梅农如何种植。

这之后,陈金良每个月一堂课,漫山遍野地跑,为黄岩各地的梅农做技术示范,答疑解惑。

他将拿手的剪枝编成了口诀,“上下不重叠,内外不交叉,左右不平衡……”这些口诀至今还在黄岩西部的杨梅山上流传。

跑得多了,他也发现不少梅农种植的问题。

“许多农民,以为一味施肥就好了。”陈金良说,“我见过很多人,只施氮磷钾,种出来的杨梅树叶子很厚很黑,但它不结果。”

陈金良翻阅资料,得出结论,杨梅培育,除了常用的化肥,更需要适量的硼、锌、钼、铁等元素,他将配方告诉梅农们,又教他们从叶脉的黄绿来推断杨梅树的情况,“书上的知识,一定要跟实践结合。”几年下来,黄岩西部山区里的杨梅,产量愈发高,也愈发甜了。

到2011年,陈金良已经是浙江省杨梅协会的副会长,全省各地的杨梅种植户都请他去解决问题。

从“先行者”到“扫地僧”

陈金良是山区杨梅行业的“先行者”。

除了尝试科学管理杨梅林,陈金良也是黄岩西部最早给自己家杨梅树办理保险的梅农之一。

种杨梅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台风、山火、暴雨等都会影响农民一年的收成。

2013年,村里意外失火,陈金良培育几年的百来棵杨梅树付之一炬。次年,听说杨梅可以入保,他立即给5000多棵杨梅树办了保险。

那一年刮台风杨梅损失惨重,陈金良获赔10万元,挽回了部分损失。

于是,周边的村民们也有样学样,开始给杨梅买保险。

现代化的科学运营,是陈金良的“制胜法宝”。这些年,在富山乡政府指导下,他从一开始的单打独斗,逐渐发展为合作社,打造专属杨梅种植基地,建设冷链存储库存,统一真空包装,形成产、供、销全链运作,依托富山高海拔、高温差的自然条件,瞄准市场时间差,面向台州乃至市外市场,推广优质的高山杨梅。

近几年,陈金良三次中风,腿脚不大好了。他把原本400亩的杨梅林缩小成80亩,自己只留下了500多棵杨梅树。

“500多棵杨梅树,今年能产1万多斤杨梅。”陈金良胸有成竹地说。

如今,陈金良成了富山深处的“扫地僧”。不怎么出远门,但远近常有来电,向他请教杨梅种植的事宜。他轻轻点拨,往往能帮人家解决老大难问题。

目前,富山杨梅种植面积4500亩,其中八成是罗幔东魁杨梅,产值近3亿元,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将近1/3的农民从事杨梅种植。杨梅的价格,也从30多年前的5元/斤,到了今年的40元/斤。最高的时候,陈金良的杨梅,甚至卖出过160元/斤的高价。

“富山的杨梅今天卖得好,离不开一代代梅农的努力。”陈金良感慨,“要想致富,就得钻研,但光靠自己是不够的,得大家一起往好日子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4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