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姑苏区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据悉,此次试点工作将持续至7月底,首批甄选10处建筑及构筑物开展普查试点,为后续现场调查全面开展提供指导。昨天(7月15日),记者从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获悉,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底数,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深入推进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建设,姑苏区将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征集范围包括姑苏区境内地上、地下、水下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征集内容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共六个类别。征集活动截止日期2025年5月31日,联系电话为0512-68723810,邮箱为gbw@gusu.gov.cn。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立足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做精做优古城保护“续、多、新”三篇文章的重要举措。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区域内文物资源丰富、历史遗存厚重。2007年至2011年,国务院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根据“三普”资料显示,姑苏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57处。今年1月,作为核心区,姑苏区助力苏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今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姑苏区积极组建文物普查保障队伍,先后完成多轮次培训,目前区本级、街道级普查人员已实现普查培训全覆盖。同时,全区组织开展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公布文件、记录档案、相关图纸、保护管理规划等资料收集整理,根据姑苏区实际编制实施方案与项目建议书,明确工作任务、技术路线、进度安排;组织起草姑苏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技术标准,对普查基础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数据库等成果格式、建设深度提出明确要求。
据悉,姑苏区古保委近日已组织普查队员、专业社会力量、属地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梵门桥弄42号尤宅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复核工作,对照“三普”信息开展文物基础数据采集、坐标打点、照片拍摄、图纸绘制及口碑采集。此外,在近日开展的普查中,普查团队发现位于市第十六中学内的一处民国建筑“英华楼”。据了解,该处建筑为原教会学校“英华女校”所留存的唯一建筑,砖木结构,建筑单体平面为外廊式布局。普查团队将其列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推动“应保尽保”。“我们将严格按照文物普查相关要求,精心组织现场调查与价值评估,确保普查成果全面反映姑苏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姑苏区古保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