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主引擎” 塑造新优势
迎风矗立的风机源源不断输出绿色电流,熠熠生辉的光伏面板汇成“蓝色海洋”,一座座巨型LNG储罐傲然挺立,整齐排列的设备在智能化生产车间高效运行……
行走滨海,扑面而来的是追“新”逐“绿”的滚滚热潮、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滨海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先进制造主引擎,塑造“绿电+冷能”新优势,产业结构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向“新”而行
支柱产业拔节生长
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全市唯一。
今年4月,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获此殊荣,该奖项被业内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金字塔的塔尖。
从一家加工简易阀门和管件的小厂,到成长为如今的行业龙头企业,苏盐阀门怎么做到的?
“我们专注科技创新,在产品质量与技术研发上不断加码。”公司副总经理江鑫介绍,2022年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麦科特种阀门智能化工厂,专业研发生产各类特种阀门;2023年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海核装备智能工厂,利用5G技术在工厂的全要素链接和全场景应用,实现生产装备智联化、制造流程数字化和运营方式智能化。
“截至6月底,公司开票销售收入突破3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目前在手订单已排至2025年年底。”翻开今年成绩单,江鑫满是自豪。
传统产业是滨海工业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苏盐阀门的破局鼎新、向上生长,折射出滨海传统产业发展的蝶变。
距离苏盐阀门数百米外,绿岛智能制造服务中心3D打印车间内,随着带有激光发射器的3D打印装置在固定轨道上往复运动,一件件3D打印模具飞速完成。“从订单接手到完成打印,只需不到一周时间。”中心总经理祖烨指着面前的模具说,通过3D打印中心打印模具,可帮助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
针对铸造企业普遍存在的“小散乱污”现象,2021年,滨海基于绿色共享、强基固链、集约发展定位,总投资12.8亿元新建该中心。
祖烨介绍,中心建设模具中心、3D打印中心、表面处理中心、喷涂中心、热处理中心、原材料配送中心、危废固废仓储中心等7个功能单元,将一系列原来散在各个企业的工艺流程集中起来,采用最先进工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各种污染物的集中处理、集中治理,可为200多家县内外企业提供集中配套服务。
“中心优质的人才队伍、领先的生产工艺,可带动全县及周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质态提升,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祖烨说。
找准特色
发掘“绿电+冷能”优势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现存量变革的同时,滨海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聚焦绿电和冷能,乘势而上、抓住风口、拓展增量,将资源和产业优势逐步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
空中俯瞰滨海港片区,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10座LNG储罐犹如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海岸边。使用LNG需要先将其“敷热”变成气态,才能进入国家管网对外输送,在此过程中LNG会吸收热量,同时释放出巨大的冷能。
如何利用好冷能这一宝贵资源?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项目给出了答案。
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位于滨海港片区经一路东侧、六合路西侧地块,采用LNG换冷装置、外管网系统、公用工程系统,通过回收和利用LNG在汽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可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和利用。
7月23日下午2点,见到项目承建方负责人时,他正忙着和工作人员沟通完善中心展区沙盘区域相关细节。
“预计9月底整体项目将完成建设,具备试运营条件。”该项目承建方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向冷链物流等下游用户长期供应优质冷源。
LNG产业是滨海绿色能源版图的一角。为充分挖掘“绿电+冷能”的独特资源禀赋,滨海加快推进滨海港(近)零碳产业园建设。
“园区以(近)零碳产业园核心区、‘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和(近)零碳工厂‘1+1+N’为载体,全力构建高质量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产业园运营方负责人梅中海介绍,目前,核心区建有标准厂房16栋,能碳智慧管理平台一期已建设完成,16MWp屋顶分布式光伏、试验型风机、用户侧储能、数智化微电网配电、发电步道、智慧路灯、充电桩等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低碳化、绿色化、智慧化的触角正延伸向园区管理的角角落落。
举行“绿电+冷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积极搭建产业对接平台;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利用LNG冷能资源,开展高端冷水鱼特种养殖生产……随着一股股招商热潮涌动、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滨海“绿电+冷能”之路正越走越宽。
做优环境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苏盐阀门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江鑫感叹,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动提供财税、用地等支持,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扩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同时,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滨海持续上“新”相关政策举措,实现一场企业与地方的“双向奔赴”“共同成就”。
围绕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滨海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对首次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进行奖励。
此外,持续优化部门审批流程,推动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窗通办”融合,持续擦亮“滨不难”品牌;深化部门合作,建立统一审批标准,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通信息壁垒,让企业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简化惠企政策兑现流程,推出更多“集成直达”“即申即办”“免申即享”政策,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
“企业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滨海港(近)零碳产业园负责人沈力说,园区持续强化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积极协调企业用能、用工等各项问题,抓好要素保障,精心精细精准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不断提高园区吸引力和综合承载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引领、人才支撑。为更好掌握创新主动、发展主动权,滨海突出产才融合,深化实施“人才强链”行动,开展产业人才大调研,形成产业人才底数清单、需求清单、对外合作清单。同时,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针对性谋划整合一批科技攻关类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形成“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良性互动,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