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夜景
岁月有痕,徽州有迹。
这痕迹,是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它们跨越时代,烟火充盈;是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历经千年风雨,屹立成城市符号;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它们注释着每一段时光……
这些街区、建筑、文物古迹既有历史的浓郁沧桑,又有文化的底蕴香气,是城市之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黄山市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持续发力,从摸清家底,到修缮保护,再到活化利用,积极构建具有黄山地域文化特色的分级分类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黄山城市名片。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黄山市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黄山市成为安徽省第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摸清“家底” 以“法”护航
春光明媚,漫步在徽州古城墙上,青砖黛瓦,古道悠长。
历经岁月洗礼,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祖们,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截至目前,黄山市现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310个、省级传统村落492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1片,历史建筑4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
如何保护、开发好黄山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让历史文化为我所用,成为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特色名片?站在对家乡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不约而同地作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决策。
如何科学保护?规划势必先行。
新时期,黄山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均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作为重要任务予以推进,积极探索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章制度,先后出台《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巡查管控制度(试行)》《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20余项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如何科学保护?力量必须充实。
黄山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负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市住建局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为加强市住建局名城办的工作力量,从黄山市城建设计院、城建处各选派专业人员到名城办挂职,加强了队伍建设。
如何科学保护?调研不可或缺。
市住建局会同编制单位中规院、省规院开展深入调研工作,对屯溪区屯溪老街、戴震纪念馆等徽商文化、名人文化承载地,徽州区潜口镇、西溪南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黄山风景名胜区、黄山区谭家桥镇等世界遗产和红色文化承载地,歙县徽州历史博物馆、徽州古城、老胡开文墨厂等徽文化核心区和工业遗产地,休宁县黄村、休宁中学等状元文化承载地,以及潜在历史地段及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多次详细的实地调研;同时,多次开展线上及线下的座谈交流会,与多位专家深入交流,充分挖掘黄山市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一系列法治保护,一个个部门相继成立,一个个小小片段……这是对黄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最根本的保障和最有力的推动,见证着黄山名城保护和发展的情怀,更是探索一条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传承:“绣花”功夫 全力以赴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城市的气质。而共同的城市气质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次综合实力的检阅。在城市竞争新格局下,各地纷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担当起传承历史文脉的重任,也是彰显城市个性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快速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实施街区综合提升工程、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黄山城市名片。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是手段,保护和发展才是目的。”在很多直接参与申名工作的黄山人看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方面,大力推进历史城区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
黟县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范围内整治提升和县城微提升微改造项目,对直街、北街、沿河西路等道路两侧现代建筑进行风貌整治,提升沿岸景观,建成古城口袋公园;同时,黟县实施古城消防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古城消防站,实现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百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的消防设施配套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古城防灾减灾能力。
另一方面,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屯溪老街围绕店招店牌整治、路面破损修复、节点亮化提升、局部立面改造、店面布局规范、卫生保洁提升等工作开展老街综合提升工程“六大行动”。同时,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打造徽州博物馆、戴震纪念馆、中医药馆、古玩交易市场等文化展示场所,突出文化气息和徽州特色;
歙县实施府衙街区和斗山街区风貌整治提升,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切口,实施雨污分流、杆线下地、恢复街巷老石板路面和古井修缮项目,依托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打造民宿一条街;
祁门东街以“一栋一策”分类做好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见缝插绿塑造公共休闲空间,适当植入商业、文创、民俗等新业态,充分彰显祁红文化、御医文化……
与此同时,多元投入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我市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积极对上争取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持续投入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歙县西街一号引入社会资本对老县委大院进行修缮和活化利用,建成徽州大讲堂、酒店聚落和文旅商业区,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黟县助力“新黟县人”参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麻田历史文化街区的黟川两岸,通过对原黟县老酒厂等传统建筑进行改造,打造成美术馆、非遗工作室、民宿集群等20余个业态。
在黄山,用“绣花”功夫修旧如旧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还在持续增加,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发展:深耕细作 以“产”兴业
悠久的历史馈赠了这片土地众多文明瑰宝,慷慨的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秀美山河景色,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为了更好地打造精品品牌,提升徽派古建产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我市积极搭建徽派古建产业展示交流平台,连续举办“徽派古建产业发展大会”,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论坛,精心组织名城对话,邀请各界领导、专家学者、领军企业、国家名城先进城市、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等,共谋历史文化发展新路径。同时,不断壮大产业综合实力,加快出台促进徽派古建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住建古建产业引导资金,引进全国有影响力的古建头部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子公司。目前,我市从事仿古建筑营造、古建修缮保护利用、古建构件配件、文创装饰产品产业链各类企业254家,徽派古建工匠1.4万余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徽派建筑已辐射至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全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56.5%。徽派古建产业如春花般绽放,欣欣向荣,不断发展壮大。
2023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有力促进了传统村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响了“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特色品牌,擦亮传统村落金字招牌。通过利用性修缮,打造了塔川书院、西街一号、还淳度假、无名初等一批精品民宿,建设了休宁祖源、徽州区西溪南等一批民宿集群。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民宿已发展3200余家,占全省总量70%以上,成为我市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极。
在应保尽保、修旧如旧的理念下,我市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推出皖南古村落“满天星”计划,开展首批50个村推介合作。目前,华润集团、万科集团、民生银行、长鑫存储等企业纷纷来我市洽谈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的合作开发。利用传统村落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我市全域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的保护。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系统工程,站在新的起点上,黄山市将继续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力推动全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徽派古建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助力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历史建筑走进新生活,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