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高校“海安日”活动启动 首站南京大学

“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3月24日清晨,雨后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林木清旷,芬芳馥郁。海安市举办的高校“海安日”首站活动在这座百年学府缓缓拉开帷幕。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破题,海安有着自己的“解答”。为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项目招引,促进本地和高校院所的交流对接,海安决定每季度开展一次高校“海安日”活动,由主要领导带领区镇部门以及重点企业负责人走进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和人才招引。

选择南大作为首站并非心血来潮,南大与海安本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时间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10月,南京大学的师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奔赴南通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南通市委党校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后,他们赴海安县蹲点开展运动。这期间,南大师生们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岁月,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直到现在,南大与海安的联系依然紧密,合作更是亮点纷呈。11年前,双方合作共建的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成功落地,依托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研究院聚焦海安功能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海安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支撑,成为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材料检测和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型平台。

产学研合作有声有色,教育合作更是硕果累累。一直以来,海安都是南大重要的优质生源基地、科研基地和政产学研的合作基地,每年有超过40人考进南大本科,目前就读于南京大学的学生近200人,有将近100名的海安籍老师在南京大学从教,众多海安籍师生已经成为南大的中坚力量。

2020年8月,为扎实推进教育精准帮扶工作,由南京大学搭建平台,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牵手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结成对口帮扶友好学校。在南大的牵头带领下,双柏县第一中学每年有10名左右的师生在海中跟班提升、读书深造。与此同时,海安在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方式变革、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双柏县进行了深度交流合作,为助力双柏一中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贡献着海安力量。

活动当天,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都有为,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等南京大学领导和专家教授应邀出席活动。海安市委书记谭真,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男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杨善彤,市领导杨春红、郝三旺、张勇华、钱旭东、夏卫军、侯艳秋、施金华以及南京大学在校学生代表,海安市级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省海中党委书记、校长,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活动。

陆延青致辞。他说,近年来,随着海安发布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招引政策,越来越多的南大学子选择到海安干事创业,南大与海安之间的情谊也日渐深厚。希望此次活动能进一步拉近南大学子与魅力海安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南大与海安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谭真介绍了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表示,海安产业基础深厚、产业门类齐全、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真诚希望南京大学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们到海安实地走一走、看一看,热忱期盼南京大学广大学子走进海安、选择海安、加入海安、扎根海安,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施展才华抱负,共创美好未来。

赵男男主持活动。活动中,杨忠与谭真共同为“海安市·南京大学人才工作站”揭牌;钱旭东作海安科技人才政策推介;在海创业、工作优秀南大校友,省海中负责人作了发言。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等处,并视察了招聘活动现场。

此次2024南京大学“海安日”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海安渴求人才、尊重创新的火热氛围,进一步深化了校地交流合作,实现融合联动、合作共赢的“双向奔赴”。当天,除了创新创业环境推介会,系列活动还开展了海安市—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来自海安的10多家科创型企业与南大的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接。在校园专场招聘会活动现场,各式各样的招聘信息、细致详实的政策解读以及极具海安特色的风土人情表演、文创美食展示吸引了不少在校大学生驻足停留。

【记者手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论述。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怎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如何提质升级?各地政府都在摸索适合自己的路径,海安也不例外。如何破题?作为产业强市、科创新城的海安正不断探索“解题思路”,而高校“海安日”活动或许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基层县域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先得月”,走进高校院所“近水楼台”无疑是一步“捷径”。举全市之力赴高校院所挖掘人才、创新“富矿”,借高校院所之力促进成果落地、让更多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本地企业实现转化,让“校地企”合作成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一记“重锤”。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未来产业提前布局,海安早已在行动。此前由市领导、市级机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组成的“取经团队”正在逐一跑大院大所、见专家教授、看重点实验室。如今,高校“海安日”活动更是吹响了校地合作的“冲锋号”,也许当下还看不到明显效果,但是当初双方交流对接埋下的“种子”总会“开花结果”,碰撞的“火花”也一定会成为推动海安高质量发展的“熊熊烈火”。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