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不废江河万古流——书写文化传承发展的当涂新画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当涂县这片热土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如同长江之水,奔流不息。作为江东大地的重要一隅,当涂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辉煌。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武将英杰驰骋沙场,三国故地的豪迈气质,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北宋词人李之仪的经典词句道出了当涂人民对长江的深厚情感与无限眷恋。长江之水,悠悠流淌,见证了当涂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如今,随着长江文化公园建设的正式启动,当涂县作为长江文化公园马鞍山段的重要节点,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属于它的三国风云、六朝风华。

  历史沿革——

  姑孰古城的千年沧桑

  当涂地居襟要,是六朝古都金陵的重要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六朝是公元229年—589年间定都今天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政权的统称,六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当涂县志》记载,“当涂”县名始于秦,而“姑孰”之名则始于隋。隋以前,“姑孰”的地名与当涂无关。汉武帝元封五年,废牛渚为“胡(姑)熟”,六年将胡熟并入秣陵(建业)。建安三年,汉献帝封孙策为吴侯,胡熟属孙氏集团管辖范围内。东汉兴平二年,袁术部将、折冲校尉孙策自历阳渡江,攻占扬州刺史刘繇的牛渚营,缴获大批粮谷、战具,转而北攻秣陵。自此之后,孙策据丹阳郡为根据地,是为孙吴立国奠基之本。黄武年间(222-228年),吴主孙权在姑孰溪滨建立城池,为县城创建之始。西晋灭吴之后,永和、宁康年间,姑孰为南豫州治所。《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王敦移镇姑孰;兴宁三年(365年),大司马桓温从荆州移镇姑孰,屯兵青山,并在此修建防御用城。该城为长江要津,建康门户,姑孰城规划合理,布局齐整,格局可堪与当时的都城建康相比,促进了区域内社会文化活动的勃兴。

  保护传承——

  肩负无尽的文化使命

  “今天的马鞍山辖域里有两座极其重要的古城址,其中一座就是今天的当涂县城——姑孰城,它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六朝文化的瑰宝。其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城市建设水平。姑孰城,也是值得我们后续对城址的保护利用,开展进一步工作,也为马鞍山的文化保护,增添亮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六朝考古学家王志高说。

  历史上,姑孰城曾多次经历战火洗礼,但始终屹立不倒,见证了当涂的沧桑变迁。建城筑城的典故、历史战争故事、护城河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姑孰城独特的城市记忆。

  当涂自宋代起,设立太平州,元、明、清三代分别为太平路和太平府治所在地。古城曾经有许多街、巷、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渐消失,但是有一些老地名却被保留下来,如马军寨、孝廉巷、提署街、大成坊、天井街、米井巷、观音巷等,这些被传承至今的老地名,成了古城历史的见证。

  现今,“姑孰”已成为当涂县的文化符号,该县通过实施古城修复工程,保护古城墙、护城河等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举办古城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姑孰城的历史与文化。

  东吴遗迹——

  洞阳东吴墓的考古发现

  从来天生钟英,毓生才俊。在当涂的洞阳村,民间代代流传着“上有天子坟,下有娘娘庙,中有百步塘”之说,随着洞阳东吴墓的考古发现,这座沉睡1700多年的高等级贵族墓葬才得以揭开神秘面纱。

  作为东吴贵族墓葬的代表,洞阳东吴墓在考古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墓葬中出土的精美文物,不仅展示了东吴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水平,更为研究东吴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资料记载,考古专家推断,这座被当涂人代代相传为“天子坟”的墓葬,很可能是吴景帝孙休和他的夫人朱夫人的合葬墓——定陵。2016年,洞阳东吴墓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掘和保护对于六朝时期的考古学,特别是孙吴帝王陵墓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来到位于当涂围屏乡洞阳村的洞阳东吴墓的发掘原址,规模宏大的保护大棚将墓葬整体包围在内,沉睡的三国遗迹在历史的岁月中,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

  “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气息,洞阳东吴墓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期的造物技术。”前来参观交流的中外学者为洞阳东吴墓的规模所震撼。

  近年来,当涂县高度重视洞阳东吴墓的保护与利用,将其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科学的保护措施。同时,通过展陈开发,将洞阳东吴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呈现给公众,使之成为传承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政府的推动下,洞阳东吴墓本体抢险加固工程逐步有序推进,针对文物本体出现的墙体不固、砌砖风化、封土开裂等安全隐患实施科学保护。同时,洞阳东吴墓展厅正在加快建设,墓葬主体展示建设及游客功能区域建设正逐步推进,让文物遗迹“活”起来,成为当下文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本体和出土文物展示“洞阳东吴墓”考古发掘成果,立足当涂县六朝考古成果,展示长江下游六朝墓葬形制的演变,凸显六朝文化在长江文化体系构成中的地位。

  文化滋养——

  青山碧波间的六朝遗风

  东汉以来,江南社会相对安定,当涂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末年,永嘉乱起,衣冠南渡,当涂成了东晋士大夫的生业之邦和魂栖之所。在当涂这座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国,六朝文化的遗迹俯拾皆是,文人名士谈玄说易、轻歌曼舞,当涂的山水中激荡着历久弥新的文化气氛,也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在当涂大青山一带,六朝墓葬群星罗棋布,这些墓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六朝文化的瑰宝。桓温、侯景、谢朓等历史名人,他们的生平事迹,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诉说着六朝时期的风雅与辉煌。桓公井、谢公祠等历史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这些遗迹的存在,让当涂县的历史文化更加厚重。

  当涂县通过挖掘、整理、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热爱六朝文化。在大青山墓葬群的保护上,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通过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等活动,将六朝文化的魅力展现给世人。

  未来,建立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当涂县计划打造六朝研学旅游专线,深入挖掘六朝文化,建立人文课堂,面向长三角地区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宣传如白纻歌舞、以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歌,打造具有三国文化特色、长江下游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当涂县的文物工作者们,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用专业的知识和无私的奉献,为当涂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涂博物馆内,六朝文物藏品琳琅满目。“当涂的六朝文化遗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示了六朝时期的辉煌,更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博物馆讲解员小李深情讲述着她与时空对话的故事。

  如今,正值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阶段,自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当涂县文物普查队当即深入田野,利用无人机、测距仪器、RTK定位仪等专业仪器,对县辖区内的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个类别的文物点进行信息采集。在他们的努力下,当涂县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长江之畔,古城新姿。

  站在滚滚长江之畔,回望这座千年古城,当涂县在长江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传承文化。通过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当涂县不仅守护了自己的历史记忆,更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涂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大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