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嘉兴田间学校在田野“大展拳脚”

  原标题:农业产业培育的摇篮,农业科技传播的阵地,培育新农人的“乡土学堂”

  嘉兴田间学校在田野“大展拳脚”

  以天地为教室,以农民为主角,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百姓边听课边动手实操,与专家面对面讨论,现场答疑解惑,这就是田间学校。

  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近日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名单,嘉兴市嘉善县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南湖区神润斋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海宁市浙江神龙湾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等嘉兴3所农民田间学校入选。

  眼下,乡村振兴的车轮滚滚向前,越来越多的田间学校应运而生。如何让田间学校更精准、更及时、更方便地为农民提供机遇?又如何赋能新型职业农民?怎样加强队伍建设,高效促进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

  从“够不着”到“零距离”

  田间学校,从名称来看,有“乡土味”,更“接地气”。

  “绿带成荫闻鸟鸣,清波荡漾满舟情”。入选第一批全国县级优秀农民田间学校的嘉善碧云花园田间学校绿树掩映,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沿着小路漫步,小桥流水、芦苇丛生、白鹭飞翔。

  在花园一侧的杜鹃文化馆里,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菊明正拿着剪刀,为周边的村民们讲解如何为杜鹃花修枝。潘菊明在学员中来回观察,时不时上手指导。这家田间学校从2013年开始从事农业培训工作,2014年被中组部、农业部授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称号,是浙江省首批农业教育培训实训基地。目前,基地有培训教室7间、学生公寓3幢,能同时容纳180人住宿、800多人就餐。

  学校开在田间,向农民对口教学,教的内容也都是农民所关心、在意的。

  “大多数农户往往靠着老经验、旧办法开展生产,哪怕想要学好技术、新经验,苦于无从着手。”嘉善碧云花园田间学校相关负责人坦言。

  这就需要田间学校扎根基层,深入田间,打破“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将教学场所搬到田间地头,将为农教学、为农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底,真正以为农、助农的初心,将自身的“角色定位”立得更加明晰。

  碧云花园从事三大板块,以花卉生产、粮油种植和蔬果栽培为主,以农产品加工为辅,以休闲农业为主导进行发展和延伸,以农业培训、婚纱摄影、自然研学、团队拓展等内容相结合。这里设有专门的农业培训部门,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培训班所有事宜,其中授课教师5人,田间辅导员10人。基地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农业技术、蔬菜栽培、葡萄栽培、杜鹃栽培等,目前年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创业孵化500人左右。

  如今,田间学校成为农业产业培育的摇篮,农业科技传播的阵地,培育新农人的“乡土学堂”。同时,从农村发展实际、农民发展需求、农业发展水平出发,邀请相关专家到乡村给农民讲解栽培管理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碰到的问题、普及现代农业概念,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科技动能。

  农学“小基地”育人“大作为”

  家门口就能“深造”的田间学校,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不能浮在表面。

  如何让农民教育培训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民需求、增强培训效果?这是田间学校的关键。

  纵观这批国家级田间学校,不外乎在授课方法上讲农民话、教农民做,提升农民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

  神润斋田间学校的负责人石胜荣接受过20多年系统的种植技术学习,再加上他又是本地人,周边的乡里乡亲对他十分信任。他表示,教给村民的都是他实践过的方法。他们用得好、用得灵,自然对他更加信任,学的方法回去就用、见效快。

  由于村民们受教育程度不同,再加上很多人听不懂普通话,老师们就在教学中使用方言,大大提高了学员的接受度。学员都是附近的村民,彼此都认识,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有问题都能及时反馈。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过去,农业生产以产量为导向,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如今,农业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的农业是集约化、科技化、现代化、智慧化农业,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与之相适应。

  农业技能培训,犹如在农民和农业现代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基地。同时,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返乡当起“新农人”,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

  “回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仅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得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规划,田间学校也能够通过培训引导更多人在创业路上规避风险,提升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能力。”来自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的杨珍很有感触,希望农创客们能够干一个成一个,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与普通学校的上课模式不同,农民田间学校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户”的技术传播路径,帮助“老农民”脱胎换骨,转型为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农人”,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现代化农业体系,是打通政策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的集成平台。以农民田间学校激活乡村人才新引擎,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在田野上“大展拳脚”,广阔乡村必将焕发新的活力。

  从“大路货”到特色差异化

  农民田间学校的成立无疑是一种长效机制,不仅要让农民逐渐掌握农业种植的“真本事”,还要打造特色差异化产业,这才是关键所在。

  浙江自2014年开始建设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以来,已建成省级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400家,覆盖全省10大主导产业、80多个县(市、区),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看浙江省入选的田间课堂,都各具特色。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开启的“数字化”改造,有效地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标准、智能化水平,打造了农业“一产”种植端的高科技含量展示园区。

  湖州市长兴县城山沟农民田间学校是一家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运动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同时也是省级五星级田间学校。该田间学校突出产业特色,以赛代训,多次承办湖州市“城山沟”杯桃王争霸赛,以此提升水蜜桃种植户的种植技能,提升产品品质。

  浙江武义骆驼九龙砖茶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有黑茶类首批制茶大师、高级农艺师1名,茶学博士1名,建立了“武义县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且公司建立了以刘仲华院士为首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建立了深度产教研合作关系,拥有国内一流茶业师资资源,为农民田间学校的有效运行提供师资保障。

  小课堂变身大舞台,大舞台开启特色路。然而,要田间学校走得更远,我们依然还有更多的期待。

  坚持人才引领。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对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进行系统部署,鲜明宣示“大人才观”。要充分用好“第一资源”,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让关键人物“人人尽展其才”,将更多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打造鲜明的特色产业。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经营主体为依托,产业为链条,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相关专家建议,要因时制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相信,田间学校一定会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片新天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0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