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文化

一张照片引发网友回忆杀 杭州路边的邮筒你还好吗?

 12.jpg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6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洁珺 章然 通讯员 韩颖) 回忆杀的威力就在于,在习以为常的日常中,突然击中了你的心房——

  6月18日,杭州的一位市民在街上拍下了一张照片,一个邮筒边,快递员正在开箱取件。照片被上传到了网上,这位市民写道:“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手写信的人也越来越少。马路两侧的大邮筒,日日吃灰。谁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邮政小哥来取件。希望这道美丽的绿色风景能一直被保留。”

  随后,网上掀起一波回忆杀。

  “邮筒真的还在啊”“我小时候还有过笔友”“下课会去学校传达室翻信箱的我”“以为贴了邮票就可以寄出信,结果不知道邮资必须够。”……

  绿色的邮筒,黑色的邮递口,加了把锁的箱门,在手机还不盛行的年代里,那里积聚着最浓烈迫切的情感期盼。

  当我们走在路上低头看着手机的时候,沉默的绿色邮筒开始被遗忘,而开启邮筒的邮递员们,却依旧风雨无阻地打开它,上午、下午,每天两次。

  现在,这些邮筒是否安好?打开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与邮递员邂逅?

  打开34个邮筒,只有1个邮筒里躺着一封公务信

  6月19日下午1点半,邓亚东在电瓶车后座上挂上暗绿色的双麻包,车前放上个小邮包出门了。

  邓亚东是名邮递员,属于中国邮政杭州市凤起路投递组,负责凤起路周边5公里范围的信件投递,区域里34个邮筒开箱收件是他的工作之一。

微信图片_20180619211209.jpg

  下午3点15分,记者在浙江日报社门口见到邓亚东的时候,他已经开了10多个邮筒了,记者往他身后的双麻包瞅了瞅,“没什么东西。”

  邓亚东招呼着,打开了报社门口的邮筒,空空如也。

微信图片_20180619211439.jpg
微信图片_20180619211322.jpg

  邓亚东说这是常态,“我已经好几个下午没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时候,邓亚东说那时哪怕上午收过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随便打开一个邮筒,里面的信能塞满整整一麻袋。

  “现在变了,回单位的时候,电瓶车后座的麻袋没有重量了。”邓亚东苦笑了一下。

  邓亚东带着记者又跑了附近两个邮筒,然后对记者抱歉地笑笑,“我们开邮筒是有规定时间的,邮筒上写着的,得要准时到达取件啊。你骑着共享单车太慢了点。”

  下午4点23分,记者在投递站里,等回了邓亚东。麻袋包里只有一封信躺着,一封公司间的业务往来信件。

微信图片_20180619211557.jpg

  2004年家信可以占一半 现在一天都可能收不到一封信

  “没有什么家信啦,信用卡账单比较多,过年时有一些明信片。”邓亚东说。以前还会用挂号信寄家人照片,现在挂号信都是印刷体单位发票、银行卡信封。

  邓亚东想了想,2018年上半年这几个月从邮筒里可以取出的信件平均每天20 、30封,有时候一天一封都没有。

  邓亚东说着给信件盖上今天的日戳。“2004年刚工作,那开箱取件完回来,都忙得很,整理信件、盖邮戳,可能都要花上40多分钟,还要同事帮忙,现在一个人足够了。”

  “那时候,几千份信,家信占一半,明信片占一半,还有少许公对公信件。”而如今信件少,邓亚东都整理出了凤起路区域信件分类:杭高、庆春中学这些学校前的邮筒,多是一些精心制作的明信片,木头的、竹子的,样子别致;武林路邮筒多是邮寄外国的账单;市一医院那边是发到卫生局的公家信件。

  邓亚东说现在的工作里,日常信件首发确实少了不少,3年前他开始送邮政快递了,10公斤以下的货物,绑上20个左右在电频车后座,一个小区一个小区送快递。

   那些年,人们盼着邮递员来取件,还会请吃冷饮

  今年44岁的章新海,是中国邮政集团杭州市分公司投递局城南投递部副经理。

  而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天,23岁的章新海从绍兴正式来到杭州,成为一名邮递员。“刚进来,就被分配到保俶路、曙光路、体育场路一带,老杭大、老浙大那块。”

  学校附近、老小区,章新海每天开箱,都会惊讶于邮筒的“爆筒状态”,“有时候我们自己的麻袋包装不下,还要通知站里派汽车来。”

  那时寄信的年龄层比现在多,但是主力还是些中老年人,章新海记得他们的字都很漂亮工整,“印象深的还是一些老人,那时候经常看他们寄信收信,熟了就知道很多是给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的家信。”章新海说,有些老人家知道开箱时间,会特地在邮筒边等他,“夏天时候还会请我们吃冷饮。”

  “寄信还是不一样的,那种感情说不清楚。”章新海刚当邮递员后不久,还是正式地通过邮筒寄出过一封信给父母,“信里和父母报了平安,告诉他们我工作稳定了,让他们别担心。”

  “我儿子那时候也背着我,让我收过一次信,那是儿子六年级的时候,写给我的。当时我收到信的时候,就觉得时间好快,小孩突然就长大了的感觉。”

  章新海有点无奈和感慨,“现在儿子都20多岁了,只会和我发微信了。而我也是想爸妈的时候,就一个电话了。发信等信的那种快乐,似乎真的没了。”

   目前杭州主城区,还有255只邮筒在坚守

  杭州主城区的邮筒目前有255只。“尽管现在使用邮筒的人少了,但是邮筒会依旧存在。我们的邮递员依然会每天上下两次开箱。在没有设置邮筒的地方,我们也会在小区设置信报箱。”章新海说。

  而每年,杭州邮政对邮筒的养护也在继续,依然有邮筒维护员去维护。

  每过一段时间,会有邮筒维护员去维护他们:平时发现油漆脱落的情况,会及时添补;邮筒上有“牛皮藓”,会及时清理;还会留意报纸信息,如果有道路施工,要把邮筒暂时移开。

  绿色的邮筒如今看上去,依旧沉默,里面也许不再有着最迫切的交流需求,却依旧承载着最美丽的情感维系。

  在开头提到的网友跟帖里,一位网友说邮筒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它存在的意义远超过它的实用意义。

  而另一位网友也回复道,去年自己曾给小姐妹寄了封信,信收到的时候,小姐妹哭得稀里哗啦。

  你听,多动人的故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2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