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文化

四季青文化志愿者百花齐放 点燃多样的群众文化之光

  “我现在的感觉,时间太少,我再不抓紧点,四季青的‘老底子’真没几个人知道了。举个例子讲,现在的孔雀大厦附近,原来有座乌龙庙,我小时候,每逢中秋一家老小站在庙前,西湖全景一览无余……”

  今年65岁的周永祥,退休前是江干区四季青街道的“老宣传”。现在他正着手为四季青的“古海塘”著书立传。一得空,他还得跑现场。周永祥还说,不仅是古海塘,四季青历史上埠、亭、井、庙、祠、庵特别多,虽说它们很多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但只要潜心研究下去,每一处都有故事。

  如此孜孜不倦,对他不仅是“爱好”,更是一种职责。作为四季青街道一名文化志愿者,他一肩挑起四季青民间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当起了负责人。

  一个文化志愿者,带动一个文化服务品牌。今年,四季青街道提出建设“文化志愿服务年”,通过建设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贴近需求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把本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支队伍里,不仅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活力十足的年轻人;既有土生土长的老四季青人,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四季青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点燃了四季青多样的群众文化之光。

  “老底子”的文化不能忘

  周永祥的退休生活,比之前上班还要忙。江锦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专门为他开设了工作室做研究。白天,他要时常去茶馆坐坐,将老人们口述的传说,以及风俗、农谚等传统文化记录下来。晚上在三尺案头,将这些“碎片”进行整理归纳。

  “虽说现在大多市民都以‘服装市场’来认识四季青,但她其实有很深厚的文化老底子在。”办公桌上摞着几叠方格纸,上面写满了周永祥收集的资料,目前,他正在编写四季青地区的古海塘,另有两名志愿者协作。

  什么是古海塘呢?“现在一提到‘古海塘’,大家想到的都是海宁,事实上,我们四季青也有。”他说,古海塘也叫做北海塘,即钱塘江北岸的海塘。这段古海塘,自转塘狮子口至金山湾金丝粮桥上,全长160多公里。沿塘有二凉亭、大通桥、跳门埠、徐家埠、观音塘等船埠。断塘头以南为石塘,北为柴塘,现均已成内塘,有的改建为马路,有的残缺断落。

  年轻人舞太极剑也出色

  33岁的朱燕红,还是一名武术冠军。去年她获得了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太极剑和功夫扇两个项目的个人第一名。

  白天,朱燕红在中豪建材市场上班,到了晚上,她就带领大家在社区健身房里练习太极。“以前在公园练的时候,只有天晴才能练;如今有了室内场所,就不用担心天气不好了。”社区提供的健身房大约有50平方米,两侧墙上还配着镜子,颇有些“舞蹈室”的感觉。

  朱燕红所负责的团队,名叫“太极文化社团”,经常来的有20多个人,年龄从30到70多岁不等。每个人都备着七八套专用服装,以及练习工具。

  她说,“目前,还是以老人居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文体活动聚集了人心

  “周一学葫芦丝,周二、周三跟老太婆到老年大学唱越剧,周四去书法班,晚上再练葫芦丝,老师刚教会的,得花时间练习。周五我们老两口还得去参加区里的合唱团……”

  胡金水今年70岁,家住采荷人家。

  他的小生活,已经被社区文化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的身份之外,他也是一名文化志愿者——除负责联系“欢乐竹韵”葫芦丝队的老师等事宜之外,他还正在筹划一个“阅书堂”。

  “我们小区,绝大多数是外地人,这里面还有一半是温州人,多是附近市场里白手起家的老板。”胡金水自己是杭州人,原来是住机场路的,后来因为小孩上学,搬到这里,“我们是‘新四季青人’。”

  “在我们小区,现在温州人已经跟我们‘打成一片’了。”胡金水说,刚搬来那会,还是有隔阂的,温州人自己有自己的小圈子,平日里很少照面。但现在不同了,他说,“就像我们这儿,有个文化志愿者小俞就是温州人,太极拳、扇子舞、击剑……她样样拿手,排舞也跳得特别好,是我们这儿的全能选手。”

  用胡师傅的话来说,“社区就是个放大了的家,要和谐,要团结,以文体活动来团结是最好的办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24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