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文化

《石灰吟》:很可能不是于谦写的 是后人“硬贴”的

     昨天,是于谦诞辰615周年纪念日。我们的“西湖名人讲堂”第二讲,讲的就是于谦。

  讲座的地点就放在肃穆的于谦祠内,杭州文史专家王其煌为读者们带来了《志存开济炳大节——谈于谦诗的人格魅力》。

  王其煌老师用了17首诗,告诉了大家一个清廉刚正、感情丰富、血肉丰满的于谦。同时,他旁征博引,搬出了很多证据,证明了一个观点:《石灰吟》很有可能不是于谦的作品,而是后人“硬贴”给于谦的。

  《石灰吟》不是于谦写的?

  “《石灰吟》不是于谦的作品,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王其煌说,这不是他一个人说的,学界很早以前就认为《石灰吟》的作者另有其人。

  有很多证据可以佐证《石灰吟》不是于谦写的。

  据史料记载,于谦有一个亲生儿子,叫于冕;还有一个养子,叫于康。于冕把父亲的遗稿收集起来出版了一本书,叫《节庵存稿》,书里就没有《石灰吟》。“这本遗稿是于冕在父亲过世后不久整理的,按理说,不可能漏掉那么重要的一首诗。”王其煌说,这是其一。而于冕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著作中也没有提到于谦写过《石灰吟》。

  不仅如此,很多记载于谦生平事迹或者记载于谦诗词创作的书籍中,也没有只言片语提到《石灰吟》。明代的《于肃愍公集》(嘉靖刻本)里也没有记录《石灰吟》。

  甚至,清代的“权威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收录了很多于谦的诗词,但是里面也没有《石灰吟》。

  什么时候这首《石灰吟》才开始流传起来呢?还得等到清康熙年间,有个叫于继先的人,自称是于谦的后人,在他编的于谦诗词的书中开始出现《石灰吟》。

  “可这个人很不靠谱啊。”王其煌说,为了证明自己是于谦的后人,于继先编了自己身世的故事。他说,他的父亲叫于广,是于谦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当时于谦被害时被抄家,一个佣人抱着孩子偷偷地跑了出来,隐姓埋名多年,不为世人所知。

  “于家的家谱记载是非常完整的,这个人并不在家谱之中。”等到于谦案被平反之后,于谦的后人都得到当时朝廷的赏封,加官晋爵,“如果于广真是于谦的儿子,那于谦平反后,早就应该封官了。可是,关于这个于广,没有任何记载。”

  那么,那首《石灰吟》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又是由谁来创作的呢?

  对此,目前看到的书籍中最早的记录是明朝孙高亮写的章回体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里面说到于谦观石灰窑有感而发,写了《石灰吟》。“不过,这只是一本小说。”王其煌说,它给大家留下很多疑问:石灰吟是孙高亮写的吗?或者真是于谦写的,只是孙高亮把诗放到了小说里,抑或这首诗和孙高亮、于谦都无关,只是孙高亮拿到自己的小说里,成为小说的一个素材。这些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首《石灰吟》非常恰当地描述了于谦的品格。”王其煌说,这也是这首诗为什么那么脍炙人口的原因了。

  于谦非常热爱家乡杭州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他的诗词却比同时代的很多专业诗人的诗词要好很多。《四库全书》一般不轻易表扬人,不过,对于谦的诗词却是褒赞有加。

  “于谦不写词,只写诗。他觉得诗更加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王其煌说,他的诗词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关心老百姓疾苦的。《荒村》 、《谷日喜晴》、《次日阴云密布不雨复散》,都是同情老百姓生活艰难的作品。“于谦官至兵部尚书,可谓是位高权重,官居如此身居高位,却还能体恤百姓疾苦,在中国古代,难得一见。”

  还有一类是抒发对国家社稷、民族存亡的关心。比如《夜宿山馆书怀》、《夜坐念边事》、《题苏武忠节图》。

  还有一类就是反映于谦做人原则的作品,著名的“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谦写的《入京诗》中的后两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并不是一个心中只有工作、没有家庭的“工作狂”。他还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示冕》、《悼内》这是非常典型的两首诗词。

  还有一类诗词,则是于谦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于谦很年轻的时候就进京做官,一身奔波不断,公事缠身,很少有时间回杭州。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杭州美景的留恋。”《夏日忆西湖风景》、《春晓》里就抒发了于谦的这份思乡之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2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