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文化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蕴藏着运河百年的风光

  整治前的桥西桥弄街

  浙江在线08月07日讯 如果说,要在运河边寻一个地方,看看运河边近现代的历史文化,那么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绝对是一个好去处。它见证了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也看尽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没落的无奈,浓缩了从晚清以来,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

  依着拱宸桥,这里有着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痕迹,大量保留着肌理的街巷里弄、传统合院,还有住了一辈子的原住民。最难得的是,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的那些旧产房,因为工美博物馆群的进驻,让“遗产”散发着新的魅力。

  原住民陆兰花,一辈子生活在桥西,关于那里的过去和现在,她向我们道出了许多故事。

  从“北关夜市”到“小上海”

  桥西曾热闹非凡

  所谓的“桥西”,是拱宸桥以西一带的泛称。现在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则更加明确,从拱宸桥头开始,向西面散发出去,北至中国扇博物馆,南至登云路,西至小河路。

  顺着桥西直街从北到南,有四条弄堂与它相通,分别是吉祥寺弄、同和里、吉祥弄、通源里。在同和里社区办公室的东侧,就是陆兰花的家,简洁的小院,整修一新的平房,现在孙子一家三口和她一起住着。

  今年87岁高龄的陆兰花,自小就在同和里长大,后来又住到了桥西直街。如今,桥西一带整修一新,她们家又搬回了同和里。“就像做梦一样,以前的日子和现在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哦。”一眨眼,几年光景,自己家居然会从棚户区变成了历史街区,陆奶奶总是觉得不可思议。

  明清时期,拱宸桥一带被称为“北关夜市”,因为运河便利的交通,六行(米行、鱼行、纸行、酒行、柴行、洋行)、六馆(烟馆、茶馆、戏馆、菜馆、赌馆、妓馆)都沿河筑店,号称“小上海”,吸引各种人群。陆兰花的父亲是摇船的船夫,他们顺着水路从绍兴举家北上,迁到此地讨生活。“登云桥过去一点,以前是通火车的,我爸爸就去那里接货,摇船把货运到上海、苏州等地去。”

  陆兰花记得很清楚,在她小时候,桥西一带很是繁华,桥西直街和桥弄街上,全是店铺,比现在还要多,“杂货店很多,打铁的、茶楼;有点名气的,像同福酱园,当时就是卖酒和酱的,还有一家同春楼茶店。”陆兰花说,她们去这些店铺、茶楼的机会很少,只有过年的时候,会到一家“唐老板”的杂货铺里买点年货。

  十三岁进纱厂当童工

  每月工钱只够买几斤米

  但是,翻开记忆,陆兰花却总是重复着一句话:“苦,非常苦啊。”

  1889年,拱宸桥西,建起了杭州最早的机械纺织企业——通益公纱厂,拉开了杭州近代工业的序幕,这就是杭一棉的前身。很多住在桥西一带的居民,从十几岁就进到了厂里上班,一直干到退休,陆兰花就是一个。

  13岁,她就进了纱厂当童工替补家用,“每天早上,5点半,我妈妈听到厂里的汽笛声,把我叫醒,6点就进厂大门,到了傍晚6点才出来,一天上班足足12个小时,不能出来。最苦的时候,中饭就吃碗玉米糊,每个月赚来的钱,只够买几斤米。”

  这一干就是近50年,直到52岁时从杭一棉退休。如今,每天吃完早饭,陆兰花雷打不动,要到桥西直街去转转,坐在岸边和邻居聊一个小时的天。对于这条街,她颇有感情。“我从结婚开始,就住在这里租来的二层房子里,一直到前几年桥西整治,才又搬到了小时候住过的同和里。”

  在她的印象中,过去,桥西直街的街面比现在的还要窄些,“以前,这条路很有意思的,中间是青石板,两边嵌着鹅卵石,就跟现在的马路一样,分了很多道,黄包车夫就在中间的石板路上跑,挑担的人,就在两侧走,肯定不会撞到一起。”

  陆兰花当时住的房子分有两层,大概有52平方米,楼上楼下挤了8口人。“房子都是板隔的,冬天冷风全往墙缝里灌。夏天太热了,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把椅子搬到门口睡。”幸好,熬了几十年,这样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2008年,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完成后,桥西的1000多户人家中,有300户人家搬了回来。

  现在去桥西的吉祥寺弄、同和里、吉祥弄、通源里、如意里一带转悠,还是会看到不少老底子的建筑风貌:清末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联排式里弄建筑;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

  探头进去,你会发现,这些建筑,外观保持着老底子的风貌,里面都做了现代化的改建,新添了厨房、卫生间,水、电和燃气管道样样齐全,有些人家地面都铺上了瓷砖。陆兰花说,不少以前住在这里的老居民,这次回迁都特地搬了回来:“就是图这里老底子的味道。”

  博物馆里

  找寻“遗产”的痕迹

  陆兰花说,现在日子过得舒服了,就整天想着怎么娱乐消遣,在桥西历史街区内,有两个地方,值得一去走走看看听听。

  一个是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这幢历史建筑的老墙石库门上刻有“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九个字。落款时间为“民国甲子仲春”(1924年3月)。据历史记载,这里曾经是木材商人的会所,后来它就变成了一处慈善机构,专门给码头工人提供帮助。后来,这个有500多平方米的会所旧址已被修复,地面的石板铺全了,构件恢复了,大门依旧保留了下来。

  现在,这里变成了杭州评剧的演出地。陆兰花说:“来听听老底子的评剧,这样才感觉生活有滋味。”她还建议说,除了评剧,桥西还应该添一些唱越剧的地方,她小时候,在拱宸桥边听得最多的就是越剧。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博物馆群,这里是她爱画画的曾孙女贝贝的乐园。

  陆兰花说的博物馆群,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馆群。这些博物馆,都是从老厂房改造而来的,属于运河沿岸的工业遗产。

  其中,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在桥西原土特产仓库的基础上改建。中国扇博物馆,利用了原杭一棉的老厂房。“这里面的手工活态馆,有意思得很,绸伞怎么做,剪刀怎么打出来的,扇面怎么画的,都能看得到。这个馆的房子,原来就是杭一棉的厂房。听说现在正在扩建,以后会展示杭一棉的历史,等开馆了,我要跑去看看的。”

  建立三大博物馆,保护了杭州老字号;选择建在老仓库,又保护了杭州的工业遗产。这种老字号与工业遗产相结合,有效地保护了老厂房,也充分利用了它的价值。

  怪不得,曾经有专家评价说,文化是一个历史街区的灵魂所在,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就做到了这点。保存下来的那些生产厂房、生产工具,无不述说过去的历史。最难的是,现在进入街区,我们依旧能在博物馆、街巷内,感受到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比如生活方式、民俗等等。

  怪不得,陆兰花每次提及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总会说:“这里啊,都是遗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9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