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文化

话剧《最后的晚餐》带来港式文化

话剧《最后的晚餐》带来港式文化

  还记得2012年席卷杭州的爱丁堡前沿剧展吗?著名戏剧制作人袁鸿和剧评人水晶,每年在去爱丁堡戏剧节发掘好戏的同时,也想把看到好戏的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当他们两年前带着西班牙经典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和香港形体喜剧《教室也疯狂》在武林路小剧场演出时,就连许久没有回杭的女神汤唯也突然空降杭州,不仅掏腰包买了40张票,还为剧场志愿者充当指导老师。

  时隔两年,2014爱丁堡前沿剧展再度踏上杭州的土地。昨日袁鸿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团队又精心挑选了不少好戏带到杭州,而这次首先确定的,是作为2014爱丁堡前沿剧展新春暖场剧目的《最后的晚餐》。“两年前我们还是在武林路小剧场,现在有了全新的木马剧场,设施更新观演条件更好,所以我们对4月15日、16日晚上的这出话剧充满了信心。”

  据袁鸿介绍,这是一出充满港味的小剧场话剧。与人们心目中鲜衣怒马、纸醉金迷、五光十色的香港印象不同,《最后的晚餐》展示了真实香港生活的另一面。“双失”(失业、失恋)青年周国雄,与一生碌碌无为的母亲林丽冰,透过一顿久违的家常饭,倾吐出各自心中压抑多年、纠缠不清的心结,并发现彼此都有烧炭自杀的念头。

  许多人在艺术作品中能够对现实有

#FormatImgID_1#
所脱离,有所逃避,但《最后的晚餐》偏偏将观众拉回现实——真实地吃饭,真实地喝汤,真实地点燃炭火,舞美的每一处细节都让你觉得完全不是在剧场中,而是走进了一户香港底层社会的普通人家,旁观了一对母子之间关于生存,关于爱情,关于死亡的凄惨对话。它把生活的残酷一丝一丝地剥开在你面前,真实得如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从一个小小的家庭镜像折射出了一个社会与时代的压迫感。有媒体评价说:“大多数人本以为自己将看到一场絮絮叨叨的苦情剧,但他们发现,剧情在轻松、市井甚至有点粗俗的对白中层层推进,直击了香港底层百姓的现实伤痛。而最为珍贵的是,对比内地现实题材话剧,它并不拿腔作调或显得高高在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05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