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浙江昆剧团的大戏《红梅记》在红星剧院上演。
戏是老戏。《红梅记》原著出自明代剧作家周朝俊之手,已流传了400多年。昆剧演过,京剧演过、梆子演过、秦腔演过、川剧演过、越剧演过……400年来,该戏的版本不计其数。
唱却是新唱。这一次,数十年未现昆剧舞台“大喷火”出现了。更重要的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面孔集体站在了舞台中央。
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梅记》标志着浙昆“万”字辈演员正式从前辈手中“接棒”。
20年一代人 “万”字辈来了
与其他剧种相比,昆剧的代际传承似乎更加分明。
“传、世、盛、秀、万、代、昌、民”,是浙昆前辈定下来的辈分用字。每一代,都有着昆剧的代表性人物。“传”字辈的周传瑛、王传淞、姚传芗,创造了“一台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奇迹;“世”字辈的汪世瑜、王世瑶、张世铮、沈世华;“盛”字辈的王奉梅、陶伟明、陶波;“秀”字辈的林为林、张志红、程伟兵、李公律等,都是昆剧界响当当的艺术家。
每一代演员之间,都隔着10到20年的距离。这样的传统,让每一代演员都有各自的舞台空间,避免了“上代压下代”的现象。
如今,以林为林为代表的“秀”字辈已叱咤舞台近二十年,他们的年龄基本都过了50岁。而“万”字辈也在前辈的扶持下茁壮成长,曾杰、毛文霞、胡娉、白云、朱斌、胡立楠……这群30岁的左右小字辈,经过十多年的舞台磨练,日渐成熟,正是唱戏的最好年华。世代交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于是,有了这台完全由青年演员独立担纲的《红梅记》。“这一次专门邀请专家,用重金打造这个戏,就是要让这批青年演员扶上马,接好我们的班。”浙昆团长林为林说。
为什么是《红梅记》? 行当齐全的杭州题材戏
专门为昆剧新生代打造大戏已有新例,上海有《牡丹亭》、南京有《桃花扇》,杭州为何选择了《红梅记》呢?
“《红梅记》这个戏,浙昆来演真的太合适了,因为不仅该剧的作者周朝俊是浙江人,而且故事发生地就在杭州,女主角李慧娘就是在游西湖时邂逅了书生裴舜卿。”该戏的导演石玉昆说。
故事题材有杭州特色,这只是原因之一。林为林道出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个戏,行当十分齐全,有动有静,有文有武,正好能发挥我们团里青年演员各自的特点。”
确实如此!
看看主演名单就知道这台戏的行当有多齐全:剧中的女主角李慧娘,分由闺门旦胡聘和刀马旦白云饰演;男主角裴舜卿则分别由女小生毛文霞和武生程子明担纲;大反派贾似道则由花脸演员胡立楠饰演。
不仅齐全,还能充分发挥各个演员的特长。在今晚的演出,李慧娘的文戏为主的场次,由闺门旦胡聘主唱,而武戏居多的场次,则由刀马旦白云上场,二人联袂,各展所长,将李慧娘的青春靓丽和勇敢正气两种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对应的,裴舜卿的文戏主要由毛文霞唱,而《放裴》一场里的跌爬滚打、甩发等武戏动作,则由武生程子明完成。
他们都拼了 火烧眉毛也不惧
这个接棒之戏,青年演员们分外珍惜。两个月来,每晚,浙昆的排练房都是灯火通明,演员们常常排练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剧中的“大喷火”非常引人注目,要知道,昆剧舞台上已经数十年没有“大喷火”表演了。化作鬼魂的李慧娘为从恶人手中搭救出心上人,要在台上完成十多次喷火,直着喷、横着喷,环绕着喷,鹞子翻身着喷,对从未接触过这种技术的两位女主演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喷火,团里专门从甘肃请了老师来教。喷火时最怕有风干扰,所以,即使是这样的酷暑天,都得关门关窗关空调。热,自不必说,还很危险,如果喷不好,一个不小心,火焰会吸进去鼻子,还有可能烧到头发和脸。
排练的时候,胡聘的装备是这样的:头上包着浴帽,脸上戴着口罩。尽管这样,在一次旋转跳跃着喷火时,她的眉毛还是被烧掉了一个角。“每次喷完火,脸上都被烤得火辣辣的,很痛。”
女小生毛文霞刚刚生完孩子,还在哺乳期。为了演好男主角,她提前给孩子断奶,剪了短发,全身心投入角色,“经过两个月的排练,大家都说我气质上完全是个男人了,进了家门,孩子该叫我爸爸喽。”
白云则是新婚不久,为了这个戏,她和老公作了决定,两年内不要孩子。
“为了这个戏,这群孩子们都拼了,都很刻苦。”林为林对演员很心疼,同时也很欣慰。
传承艺术更传承精神 林为林亲自跑龙套
整场演出中,唯一不是“青年”的演员是林为林。
身为浙昆的团长,身为“二度梅”演员,在这个戏里全心全意当“绿叶”,仅演了一个不起眼的地府判官。
“别说一个判官,就是一个演一个小鬼我也愿意。”林为林说,“帮助年轻人,传承艺术,是我们中年一代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林为林看来,为后辈跑龙套,是一种艺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在苏州演《石秀探庄》时的情景,他演主角石秀,为他配戏的是“传”字辈的老艺术家周传沧。他演《挑滑车》时,“世”字辈的王世瑶、汪世瑜、张世铮等老前辈,都给他配靠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肉背景板”。
那是一种亲人般的情感,在前辈身上,林为林深深体会了周传瑛老师的那句话:“舞台上只有大小角色,没有大小演员。”
如今,他也成了后辈眼中的前辈,他要把浙昆的这一传统延续下去。
林为林透露,这部戏的目标已经瞄准了明年的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迎接这批年轻人的,将是更加灿烂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