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文化

南宋御街体验版《牡丹亭》把时间节奏调到与传统同步

  一年光阴,满百场演出,将600年昆曲发酵

  从2014年4月13日的首场演出算起,经过一年的时间,到2015年4月18日,在位于杭州中山中路62号的御乐堂上演的体验版昆曲《牡丹亭》,正好满100场演出。

  “一个传统戏曲,能够驻场演出100场,这在全国并不多见,而在浙江昆剧团的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在第100场演出前,体验版的总导演、浙昆团长林为林有些感慨地说。以至于去年年底全国七大昆曲院团进京齐演《牡丹亭》时,在南昆版、天香版、典藏版、永嘉版、大都版和青春版的比拼下,浙昆这个最小版本却能艳压群芳。

  在昆曲面前,人应该感到谦卑

  和南宋御街上那些散落的售卖旅游土特产和文艺小清新的店铺相比,这间从昔日盛极一时的翁隆盛茶号改造而来的御乐堂,装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纯实木的厚重桌子,雅致的竹制屏风,还有店门口迎宾台上的那只陶制花瓶,春来插百合,夏来并蒂莲,秋来赏绿菊,冬来看残荷。这样的风雅,起初让那些刚刚吃着烤鱿鱼串和麦当劳甜筒的游人,都不敢走进这家“高大上”的店铺。后来熟了才知道,原来这间“文质彬彬”的茶驿,一楼经营的正是平价又亲民的茶点和简餐。

  当然御乐堂的玄机在楼上。每个周五和周六,穿过那窄窄的楼梯,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半小时的体验版昆曲《牡丹亭》。只有66人的小剧场,汤显祖笔下那生生死死爱恋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就这样近在咫尺。他们是如此眼波流转,眉目传情,以至于演员脸上长一颗痘,你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和观众的眼神若是稍微对视久了,还有人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因为实在是太近了。”扮演杜丽娘的浙昆青年花旦胡娉笑了。

  说起打造体验版《牡丹亭》的初衷,艺术总策划程俊说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一种自信。早些年行走在世界各地的他,最深刻体会的一点便是,当国人还在盲目地战战兢兢地学习西方文化时,西方人却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获取新的灵感。“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变得狂妄自大,少了一种谦卑感,但是在昆曲这样伟大的艺术面前,你应该感到谦卑。”所以他决定,要在这里把时间节奏调到与传统同步。

  拒绝赠票拒绝打折只为发酵传统文化

  程俊说自己是一个近乎偏执、挑剔完美的人。他专门投了30多万元,给演员新制了美丽的戏服,戏服上的柳树梅花,一针一脚都是用杭绣绣出来的。“其实剧团本来就有《牡丹亭》的戏服,不过久了有点灰扑扑的感觉,他们告诉我在舞台上灯光一打就看不出来,但是在我这个小剧场不行,因为演员离观众太近了,别说衣服,就是一个呼吸,也能感觉到。”而他最近又花了大血本,将原先二楼供看戏客人吃饭用的桌子全部扔了,重新花几万块定做了一批有点类似于日式的矮脚桌。“空间高了,人趴下来,心会更宁静。”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牡丹亭》。“演出的这一年,我们拒绝赠票,拒绝打折,就连票务代理机构,也没有一点折扣。对待昆曲,观众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只有自己掏钱买票,才懂得珍惜。但是我们会给观众最好的服务。这个时代就怕认真做一件事!”程俊说,虽然这个剧场只是一个弹丸之地,甚至都没有被政府部门算在正式的演出中,但是润物细无声。“前不久有台湾客人来看,结果大吃一惊,说在这里看到了对大陆文化和杭州文化的信心。而我希望御乐堂,能够成为南宋御街上新的文化地标。”

  在程俊要和浙昆签第一个100场时,林为林说他是犹豫的。“他原来说要签1000场,我说怎么可能,肯定要亏本,还是先签100场试试水。我还说虽然签了100场,要是演出亏太多,也是可以中止的。”而在首个100场之后,林为林这样的昆曲从业者心里也开始有了些底气。“接下来的100场,我们会对台词和细节做一些调整。也在考虑把投影屏幕换成书法家现场在宣纸上书写《牡丹亭》的场次名,像之前我们受邀在湖州商演时,这样的尝试就大获成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1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