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印发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走出“碳足迹”,标记江苏制造“含绿量”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碳足迹”成为热词之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去年年底,在苏州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一款将要销往欧洲的智能控制器完成了碳足迹核查,也拿到江苏省首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碳足迹证书。证书显示,每个这样的产品碳排放量在1.9千克左右。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省级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日前,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将出台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力争完成400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省级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运行,产品碳足迹标识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积极探路
应对低碳领域全球挑战
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一般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比如,宝马公司此前宣布到2030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40%,对原材料采购、部件生产乃至回收环节都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一直在加快提升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
“江苏省电池、光伏、钢铁等行业产业链齐全、企业数量多、产品种类广、出口份额大,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亟待加快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有助于企业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好畅通国际循环;有助于企业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发展新质生产力,繁荣绿色消费市场;有助于精准指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企业层面,多位企业家向记者表达了提升碳足迹管理能力的期待。“我们核算产品碳足迹的动力与紧迫性,主要来自合作的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出口合规要求等。”苏州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由于国内缺乏被国际广泛认可的数据库,国内企业进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主要应用欧美企业发布的商业数据库。不过,欧美数据库中的中国相关数据存在无法表征我国生产技术现状、无法追溯和验证数据来源等问题,导致我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不公处境。
目前业内有个共识是,为了出口需要去核算产品碳足迹的国内企业,往往本身已经在产品性能、能效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相对领先的绿色技术和更具优势的可再生能源。“然而,在现有国际通行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之下,本应具有低碳优势的国内产品反而经常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上述企业负责人认为,很多企业都在期待我国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提供国家背书,进一步提升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
立足江苏
七大任务具备鲜明特色
《实施意见》的印发,回应了企业期待。除明确到2025年的近期主要目标外,《实施意见》还放眼长远,提出到2030年,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基本完善,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得到广泛推行,完成100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场主导、多方协同、高效服务的碳足迹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碳足迹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应用广泛,国内外碳足迹多边互认机制不断完善。
为完成相应目标,《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推动重点行业碳足迹核算、建立重点行业碳足迹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等7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这些重点工作一方面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另一方面根植江苏省实际,具备鲜明的江苏特征。
“《实施意见》立足江苏实际,聚焦重点行业,优选市场占比高、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基础数据好的电池、光伏和钢铁行业率先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每年完成约200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和数据归集。”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还聚焦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融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安全有序归集电池、光伏、钢铁等行业数据资源,有效为行业提供数据共享和技术服务。
数据是“双碳”战略的强力引擎,《实施意见》结合江苏实际提出,全链条实现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引领—数据集成—核算评价—认证溯源—场景服务”在线服务,同时一站式打造覆盖核算评价、认证标识、检验检测、科技金融服务的全流程、多场景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并且高质量建设行业碳足迹数据库,实现江苏省碳足迹管理标准化、便捷化和精准化,为“江苏制造”争取话语权。
开放合作也是《实施意见》的特征之一。《实施意见》提出共建共享、省市联动、多方参与,吸纳相关产业集群所在重点城市、研究机构、认证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同时,《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互信互认,推动碳足迹核算评价、标识认证等方面跨区域衔接互认。确保产业生态共荣,《实施意见》还将聚合一批咨询、认证、商务、金融、技术、数据服务商,搭建低碳服务业生态圈。
成熟一个、设立一个,江苏省还将逐步开展产品碳足迹等碳标识认证。省市场监管局认证监管处负责人表示,为推进《实施意见》尽快落地,充分发挥质量认证助企降碳增效作用,省市场监管局结合质量认证创新试点示范工作,本年度已确定5个地区的7个重点产业链率先探索开展碳标识认证试点,分别是南京市钢铁产业,无锡市输配电设备、电动两轮车产业,常州市动力电池、绿色建材产业,南通市家纺产业和盐城市光伏产业。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加强工作指导,制定创新试点示范工作方案,推动在年底前颁发一批碳标识认证证书,引导企业节能降碳,助力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提前探路
更多企业刷新绿色“刻度”
一边探索,一边践行。记者调研中发现,在产品碳足迹领域,江苏省很多企业已经提前探路。“钢铁行业是节能降碳的重要力量,公司非常重视双碳工作,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研究院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对于企业来讲,碳排放分为组织和产品两个层面。”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双碳发展总监刘长亮介绍,产品碳足迹涉及内容更广,不仅包括企业自身排放,还包括上游供应链间接排放。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政策要求和用户诉求,它同时还是促进减碳节能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发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减排潜力,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形成良性循环。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系统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并建设数字化计算和管理平台,覆盖公司大部分产品,以更快响应相关方需求。”刘长亮说。
协鑫科技是我国光伏行业的先行者之一,从2021年开始,协鑫科技在光伏领域再次主动自我革命,加快自主研发的颗粒硅技术产业化,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实现颗粒硅产能从1万吨到42万吨的飞跃,助推光伏产业沿着新技术路径效率向上、成本向下。“协鑫颗粒硅的降碳减排优势十分明显。”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协鑫颗粒硅产品获得由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颁发的碳足迹认证,证明其每生产1千克FBR颗粒硅,碳足迹数值仅为3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刷新了此前每功能单位57.5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最低纪录。“就在今年3月5日,协鑫科技召开首次碳盘查启动大会,系统盘查各个基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精准把控各项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源头,了解能源使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真实表现,为后续碳减排规划和全面碳管理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从单个企业到整条产业链,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形势,江苏省“碳足迹”越走越清晰。今年1月,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了2024年省级质量认证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申报的“电池产业链碳足迹认证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信息披露研究”入选,该项目聚焦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链,选取链主企业主要产品,建立动力电池产品碳核算规则,为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和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撑。同时,第三方技术机构出具产品碳足迹核查报告,指导出口企业掌握CBAM机制信息填报要求,助力出口企业有效应对欧盟CBAM机制贸易壁垒。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江苏公司绿色低碳部部长顾正认为,开展碳足迹认证可以带来多种效益,产品碳足迹认证增加了产品的环保属性,还可以帮助企业摸清自身碳排放的水平和程度,更易获得市场青睐。同时,还将推动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创新升级。
不过,在顾正看来,目前想要进一步推进碳足迹认证,仍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涉碳的内容太多太乱,尚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导,碳足迹认证依据的标准和算法不尽相同,导致最终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另外,在碳足迹认证程序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存在程序不清晰情况。”顾正分析,需要对碳足迹认证机构和从业人员规范管理,认证机构首先要经过国家监督和检查,保证机构合规和碳足迹认证的统一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