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今日起,宁波日报报网端在“锻造硬核力量 奋力争先进位 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栏目推出“文旅融合,顺着运河来看海”系列报道,助推宁波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加快形成与经济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让有着八千年文明史的宁波,拥有更强的精神力量、更美的精神家园。
芳菲四月,宁波文化旅游上演“高光时刻”。
4月12日,有“考古奥斯卡”美誉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迎来终评: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这个把宁波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的新发现闪耀现场;
4月9日,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获奖作品——宁波原创民族舞剧《花木兰》完成南宁、长沙、重庆、成都、西安五城巡演,载誉归来;
同样在4月9日,宁波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奏响《宁波组曲》,让人们对宁波这座充满活力的滨海之城有了新的认知。
音乐、舞蹈、非遗、考古、交响乐……“十四五”开局之年,宁波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等活动推广,打造“大运河——海丝之路”“浙东唐诗之路”“诗画浙江·甬菜百碗”等一批文旅金名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力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升国家级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灵魂。宁波,正以迥异于传统的方式“出圈”,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让人们“顺着运河来看海”。
文化赋能,让城市气质“由内而外”
书藏古今的天一阁、港通天下的宁波舟山港、透骨新鲜的东海海鲜、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山……说起吸引旅游的“招牌”,吃、住、行、游、娱、购,宁波并不差,“但就是缺那么点人气”。
宁波,怎样才能“红”起来?这两年,我们似乎找到了门路。
上周,宁波美食连续五天亮相央视国际频道《美食中国》栏目,宁波汤圆、慈城年糕、红膏炝蟹等15种宁波特色菜在屏幕前挑动无数人的“味蕾”。
“以美食吸引旅游,各地都在发力,我们注重从文化上深度挖掘,打造独具一格的特色。”鄞州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王力波说,扎根鄞州乡土的瞻岐敲骨浆、姜山白斩鸡、鄞式老三鲜等“鄞州十碗”通过央视走红后,每逢节假日,便迎来无数尝鲜者。
上月6日,慈溪带着青瓷瓯乐和慈孝故事亮相央视《中国地名大会》,让人们一下子对“秘色瓷都、智造之城”有了直观的印象。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气质,关键是要通过文化提炼,找到它的闪光点。”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年,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各地纷纷以文塑旅,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例如,“天一”海曙、“古城”江北、“商邦”镇海、“大港”北仑、“霞客”宁海,等等。
浙江书展永久落户宁波,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入选文旅部“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省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宁波占“半壁江山”……过去的一年,宁波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试点全面推进,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层出不穷、现代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加,“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创意之城”知名度逐日提升。
“城市的魅力,通过由内而外的文化气质展现,粗浅的、外在的网红景点不会长久。”业内人士表示,宁波通过文化赋能,城市特质愈发鲜明,可游可玩的地方多了起来。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宁波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多重突破,藏书文化与旅游休闲融合,成功创建天一阁·月湖5A级景区;文旅资源融合,打造出“港通天下”大型航海秀、《梦回十七房》情景剧、《长安十二诀》沉浸式实景体验秀等优秀旅游产品;文旅协同拓展,新增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国最具特色乡村节庆活动1个。
旅游+文化,“顺着运河来看海”
海边露营、赶海踏沙、行走渔镇……明天,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品牌发布暨石浦“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将正式启动,富有滨海风情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报名。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灵。通过文化融入,提炼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旅游主题与特色产品,才能吸引游客。
作为一座滨海城市,宁波借助“中国大运河南端唯一入海口”“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两大文化IP的影响力,通过文旅融合,形成了“海丝古港、微笑宁波”旅游主题形象和海丝文化、海天佛国、海湾风情、海鲜风味等四大特色产品线路。
有了文化的引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目标更加集中,特色更加鲜明。去年,宁波以“海丝古港、微笑宁波”为主题,先后举办2020海丝之路文旅博览会与长三角旅行商大会、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广和“甬菜百碗、天一夜宴”品鉴会等一系列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亿元,分别恢复到疫情前的89.45%和85.8%。
据悉,“十四五”时期,宁波将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做好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文章,突出大运河出海口的天然地理优势,打响“江南唯一千年大港”“中国文献传承大邦”等文旅品牌,突出“书藏古今”旅游特色,讲好海洋文化故事。
深度融合,风景明天更好
指导博物馆、美术馆创建A级景区,鼓励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增设旅游服务功能,加大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创建力度,推动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点与当地公共文化机构合作……今年,宁波明确了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年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4亿人次和2300亿元,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做好文旅融合发展,关键要立足实际、发挥特长、协同推进。”业内相关专家建议,“十四五”时期,宁波要持续加大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艺术精品和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顺着运河来看海”品牌内涵,打造“跟着考古去旅游”等系列研学体验产品;“旅游+文化”铸魂,把地域文化特色复原、激活、嫁接、再造到旅游产品中;创新发展遗产文化游,推动浙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宁波还要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多元化融合,积极发展“文旅+乡村振兴”“文旅+绿色生态”“文旅+数字技术”等新业态和新体验。
“我市将全力打造国内一流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地,建设更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和更高品质的东方文明之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说,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总收入有望分别超过5000亿元、4500亿元;文化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超过16%,年均增速超过8%。(记者 张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