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宁波11个“文化标识”入选。其中的海洋渔文化和弥勒文化,与象山县入选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奉化区雪窦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省级创建紧密关联。这从一个层面,生动展示了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全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举措与成果。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同时,通过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凸显区域文化特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2020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了《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意见》,开展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确定了17个创建名单。海曙区中医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奉化区雪窦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而在2019年,海洋渔文化(象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我们将以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为先导,致力于海曙区中医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和奉化区雪窦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省级创建,以此带动了全市区域非遗整体性保护和利用,让‘非遗+’助力共同富裕。”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的“象山实践”
海洋渔文化,是向海而生的象山人在长期的耕海牧渔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最具特色的文化标识。2010年,象山县获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海洋渔文化(象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系浙江省唯一入选区域。
这十年来,象山县做足“渔”字文章,全力推动海洋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象山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省级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海洋渔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
2021年,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馆在石浦港畔落成开放。海量的海洋渔文化实物遗存和利用AR技术、裸眼3D技术开发的沉浸式项目,充分展现了象山与海共生共荣的海洋文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海洋渔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除了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馆,象山先后建成根艺、剪纸、百工坊等相关非遗展馆,年参观人数超过35万人次;创建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区3个,建成非遗街区、非遗主题公园等特色场所及乡镇综合性非遗传承场所11个,每年举办各类活动300余次;建成传承人工作室65个,非遗传承展示平台覆盖所有乡镇。
象山还进一步完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居宁波首位。省级非遗项目15个、市级非遗项目51个、县级非遗项目176个。象山还实施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推出传承人研培计划,不断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2020年9月,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象山召开。象山推进“文化+旅游”“渔俗+美食”“工艺+创意”“非遗+科技”等融合,转换文化生态保护成果,推动海洋渔文化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
在渔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象山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新IP,开展新媒体宣传传播,最美海岸线话题新增2亿次播放量;建设蟹钳港景区等一批海洋渔文化研学旅游基地,设计推出6条海洋渔文化体验产品线路;鱼骨画等20余家海洋渔文化特色非遗店铺入驻省级非遗旅游景区石浦渔港古城;出台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主题民宿基本要求》,成功创建渔文化主题酒店2家、非遗民宿13家、市级非遗体验基地5个、县级非遗体验基地14个;绘制象山非遗手绘地图。
象山还因地制宜地让海洋渔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组建了宁波市首支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开展非遗保护、宣讲、调研等活动260余次,带动近10万市民参与,荣获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奖。
“2021年通过组织开展‘非遗味道’‘非遗半岛行’等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市民和游客达5万余人次。我们紧抓亚运时机,加深文旅体深度融合,让海洋渔文化随处可见、随时可玩、随手可带。”象山县文广旅体局局长陈淑萍介绍,通过承办中日韩徐福文化研讨会、中国海洋论坛、全国非遗影像展等高规格交流活动,象山在全国范围内展示生态区建设成果。同时,成功打造了以“非遗保护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市级乡风文明示范线14条,带动周边村庄集体经济、企业、村民收益年均以15%的速度增长,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下一步象山将以‘渔乡味、年轻态、烟火气’为方向,深入挖掘渔港、渔村、渔市、渔家、渔民、渔韵、渔俗等,以‘七位一体’保护模式,推进生态区的整体保护。”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随着2022杭州亚运会帆船(帆板)及沙滩排球赛事花落象山,甬台温高速复线建成通车,宁波市域铁路象山线先行节点工程开工,象山正昂首迈进“海洋时代”“双碳时代”“轨交时代”,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将全面融入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
奉化争当文化生态保护区“模范生”
近日,奉化区非遗中心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布袋和尚传说”的经典故事为主题的一档百集广播故事专栏《“童说非遗”之布袋和尚传说》顺利“杀青”并播出。“童说非遗”共有100讲,由奉化非遗童音少年团的优秀小团员们参与录制。这是奉化生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和非遗保护宣传的一个活动缩影。
雪窦山文化历史悠久,是奉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名片,而弥勒文化作为奉化最具有标识性的文化,关联10余处物质文化遗产和1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奉化区聚焦雪窦山品牌,以国遗项目“布袋和尚传说”为原型,于2019年首开全省非遗IP建设先河,重点培育文学、影视和文创三类业态,获评2019、2020年度全省非遗创新案例。拍摄制作奉化Q版动漫IP《奉小布讲非遗》短视频总曝光量达500万;动画片《神奇布袋小子》4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原创24个“奉小布”微信表情包以及非遗文创企业与传承人合作开发的“神奇布袋小子”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奉化对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夯实,通过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凸显区域文化特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同时深挖历史脉络和特色文化标识,深化融合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奉化区文广旅体局局长胡玉珍表示,在整体性保护和传承中创新式开发,奉化充分利用生态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创新推出5种集人文景观、非遗项目、自然风光、名村名镇、工业遗产于一体的“非遗+”模式。
据悉,奉化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得到彰显。总投资11.9亿元的弥勒圣坛项目将于2022年下半年对外开放;总投资50亿元的四明山商量岗国家森林公园已累计完成14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溪口“应梦里”项目完成装修,群众广泛体验、参与,仅2021年国庆节试营业期间日均游客量超过2万人次;2020-2021年其他配套雪窦山名山建设项目11个共8亿元,包括溪口民国文化中心、溪南隧道旅游专线和雪窦山寺院丛林建设等项目。
“我们充分利用区域内传统工艺资源,打造知名品牌。目前已培育了一批优秀从业者成为区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有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振兴。”据介绍,奉化区拥有依托“红帮裁缝技艺”的服装企业69家,2020年产值超过30亿元,当地就业人员5.3万人,涌现出罗蒙、荣昌祥等一批知名本土服装品牌;作为“中国水蜜桃之乡”,2020年水蜜桃销售额达5亿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口3.7万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山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尽管受疫情影响,2021年前三季度依然吸引游客3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3亿元,恢复到2019年度的105%以上。
据悉,下一步奉化区将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鼓励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授课,推动非遗保护纳入奉化区国民教育体系;聚焦业态融合,举办“梦在溪口”“弥勒·人间”“国潮红帮时装周”等重大活动,培育“罗蒙”企业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同时将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融入影视剧制作,音乐、动漫、游戏作品创作和旅游商品开发中,重点推进溪口景区全息互动投影项目、“应梦里”沉浸式旅游演艺、夜间光影秀等非遗数字化新产品,以此助力乡村振兴,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巨大动能。
海曙产城融合打造中医药文化地标
有着千年历史的药行街,位于宁波的核心商圈。历史上,这里曾经一度成为全国中药转运集散中心。如今,这条老街正在焕发新机——打造宁波市中医药特色街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2020年8月,海曙区获得浙江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创建资格,这是全省唯一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去年6月,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高峰论坛在海曙区举行。
海曙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核心区,一直是中医药产业的聚集地,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资源禀赋。目前,海曙区有市级以上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9项,占全市的53%。宁波四大中医名家中的3家(陆氏伤科、董氏儿科、宋氏妇科)在海曙。这里不仅出产“浙贝母”“白术”等药材,还涌现了以“董氏儿科”为代表的中医药非遗项目,更是走出了屠呦呦这样的伟大医药学家。海曙区孕育了寿全斋、冯存仁堂等知名中医药馆,药行街、国医街、药局巷等代表着宁波中医药发展辉煌历史的街名至今仍在沿用。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建立专职领导管理机构,经过一年多努力,海曙区以中医药为代表的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创建工作已完成90%以上,完成改造步行街1条、建成全市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设计发布非遗主题研学路线2条等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海曙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应彬表示,下一阶段,海曙区将立足非遗区域整体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继续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打造魅力卓越的人文城区。
据悉,2021年一年,海曙重点推进“一街区三高地”建设,即药行街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文化传承高地、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文旅康养产业融合高地。以此为引领,海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体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省非遗发展指数评估指标已跻身省、市前列。宁波市中医药特色街区一期项目基本建成;改造后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全省首个中医药文化教育共建示范基地在古林中学挂牌;全市首家集“产学研”一体的寿全斋1760中医药展览馆开馆。此外,海曙区还建成区非遗馆、非遗专题展示馆以及集展示、传播与销售一体的非遗微展馆11个,它们以数字化、高科技和多媒体为特色,已打造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海曙非遗课堂”品牌活动、非遗夜市、非遗展览等非遗场馆参观和非遗体验人次超过20万。
紧扣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主题,海曙区借中医药文化振兴之风和全国道地药材基地之利,从“非遗+”“品牌+”“产品+”“旅游+”入手,打造特色产品发展、非遗展销平台,推进非遗与文旅新业态融合发展。开发“药行街”等5个品牌1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其中“国医堂”获国家中医药文创基地荣誉称号;中医药文创新品牌“药行街”,第一年文创产品销售突破千万;赵大有宁式糕点伴手礼获2021年省级优秀非遗旅游商品称号;浙八味之一的浙贝母实现年产值3亿元,增速超过50%,成为海曙西部山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南塘老街作为海曙非遗主题旅游购物休闲美食街区,成为浙江省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同步建成非遗主题特色A级景区村10个,2022年计划创建非遗主题A级景区村8个,预计覆盖率将达45%。
“通过组建文化基因解码专家库,已完成包含‘药行街’‘浙贝母’‘城隍庙’3个中医药相关重点文化元素在内的文化元素普查400个和重点文化基因解码报告22个,‘梁祝传说’成功入选浙江文化标识建设培育项目。”据海曙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俞岚介绍,下一步将通过充分挖掘海曙文化底蕴,将文化标识打造与非遗保护传承高度融合,进而建设集城市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新型旅游等为一体的国内知名中医药事业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千年海曙·百年药行”品牌影响力,助力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记者 廖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