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第八个全国“放鱼日”。宁波市在该市象山县黄避岙乡海监执法基地举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20万只青蟹苗、2万尾银鲳鱼苗以及450多万尾岱衢族大黄鱼鱼苗放流东海。
当天,宁波象山、奉化同步在檀头山、渔山和象山港海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其他区(县、市)在甬江、姚江、内河等水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放流活动。本次活动,宁波市共放流岱衢族大黄鱼、银鲳、日本对虾、泥蚶以及淡水夏花(鲢、鳙、草)等苗种共计5500多万尾(粒)。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计划,宁波市还将在各地继续开展多频次的增殖放流活动,并发动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等共同参与增殖放流工作。
据了解,2022年宁波市本级将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预计放流岱衢族大黄鱼、黄姑鱼、小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鱼、虾、贝等13个海水品种,以及6个淡水品种和1个珍稀濒危物种,共计放流8亿多尾(粒)。
作为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增殖放流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1965年,宁波余姚四明湖水库开始养鱼,并首次在水库放流鳗鱼,开启了宁波市增殖放流的序幕。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间,宁波市在象山港海域开展了以中国对虾为主的放流,同时放流大黄鱼、黑鲷、泥蚶等品种。从2005年起,逐步增加了黄姑鱼、日本囊对虾、梭鱼、曼氏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条石鲷等品种,放流数量也逐年递增。
近三年来,宁波市各级财政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4500多万元,在南韭山、象山港、姚江等水域,累计放流各类海淡水苗种30多亿尾(粒),为修复东海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提高渔业资源生态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推动海洋渔业产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