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在县域。
浙江县域经济发达,强县如林。宁波作为浙江两大“万亿俱乐部”城市之一,在去年的县(市、区)GDP十强和全国百强县榜上,都占据三席,当前区域竞争白热化,要想在这片江湖上占有一席之地殊为不易。
最近,随着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一向低调的浙东小城宁海以一份“高调”的半年报引发关注:2023年上半年,GDP增速8.2%,宁波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8.4%,宁波第一;项目投资增速37.1%,宁波第一……一举拿下了24个第一。
经济数据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之“形”,也可反映更长时间内发展之“势”。宁海,追求“第一”,更“计较”含金量。
量增长,“亮”在哪?
浙江GDP千亿县市目前有9个,而900亿到千亿之间的县市只有两个,宁海是其中之一。今年年初,宁海已亮明“底牌”:冲击千亿GDP。那么,对于当下的宁海来说,增量即“王道”。
投射在半年报上,外界也更关注这位“种子选手”究竟能“跑”多快?
宁海的答案是:GDP增速8.2%。
横向来比,这个“加速度”不仅仅是位列宁波第一,也分别跑赢了全国、全省2.7和1.4个百分点。作为做大经济总量最大“引擎”,宁海737家规上企业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8.4%,尤其6月、7月,开启狂飙,当月增速都上了两位数,加速起势的意思很明显。
再纵向比,宁海去年全年GDP增速4.3%,今年上半年的“跑速”较去年,几乎提升了一倍。
以去年宁海GDP总量900.72亿元计算,今年要跑上“千亿”分水岭,全年平均增速须达到9%以上。
有观察人士评论,下半年,随着“政策筑底、经济蓄力”等叠加效益逐步释放,全国经济有望再加速,宁海也大有希望再突破。
其实,留心宁海上半年开工或在建的几十个工业项目,不难发现,宁海手中还有几张未发力的“王牌”,比如,多个重量级项目投产或量产的时间节点都“卡位”在今年下半年。
在宁海县东方日升南滨基地,投资152亿元的年产15GW电池片与15GW组件项目,一期首片异质结组件于8月13日成功下线,达产后预计年营收250亿元。而仅两天后,在宁海南岙高新产业园里,“捷造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首条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生产线发货,预计今年产值就能破3亿元……类似的超级项目“扎堆”上线,下半年宁海经济数据的拉动力度可期。
熟知宁海经济发展轨迹的人,还能从半年报表里,窥见宁海速度的最大变量。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宁海的经济格局相对单一,一家“航母式”企业独大,“一条腿”几乎能牵动全盘的经济数据。
可是,细数这次半年报的“24个第一”,从规上工业到批发业商品销售、到营利性服务业等等,各行各业均有不俗表现,量增长的背后,真正“亮”的是全社会、全领域形成了竞跑之势。
宁海“光伏+储能”产业,上半年就贡献了高达67.4%的增速,非常抢眼。
如果说“光伏+储能”作为宁海新兴产业,底数小,大增幅是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宁海原本就已经铸顶行业“天花板”的“文体+办公”产业,这次仍跑出了6.2%的正向速度,就很有说服力了。
另外,宁海传统产业“模具+新能源汽配”增速也达到14.6%。大健康、大消费等领域多个指标均以超过20%的增速拿下宁波第一,都展现出宁海经济可贵的韧性和强劲的势头。
“势”已起,何以为?
6月28日,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里,旗滨集团投资30亿元的“1200万吨光伏玻璃基材项目”,首条生产线正式点火。
这一行业新闻,行外人并不会过多留意,但于宁海,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关键落子之一。
光伏玻璃是光伏产业上游高端产品,作为国内第一大浮法玻璃原片生产企业,该项目上马后,每年能供给宁海35亿元产值的补链产品。产业链“一通百通”,据业内人士评估,五年后,宁海“光伏+储能”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但是,高精尖项目的招商引资,除了投资大,往往落地“代价”也不小。
一方面,大项目伴随超常规用地,“旗滨”项目占地接近800亩,这对土地指标紧缺的当下,的确是需全县之力来破的“高端局”。另一方面,大项目对配套设施往往也有超高要求。光伏玻璃生产需进口大量石英砂,这就要配套轮船货运码头,石英砂加热用天然气,园区全面通气也是必选项。
从这个意义上看,宁海近三年围绕“光伏+储能”豪掷300多亿元投资,全域一盘棋布局上下游全链条,顶层排兵布阵意图一目了然。
跟浙江很多县域一样,宁海经济最初的“发迹”是建立在小规模集群之上,可以看做一种空间拼组、内容堆积的发展思路,适应彼时经济一穷二白、从零开始搭建的初级阶段,发展落脚在抱团取暖、规模经济。
而当产业和经济发展都迈入更高层级,尤其是跨越“千亿GDP”这道分水岭后,更强调以县域禀赋为根本,从空间、时间、科技、资源、基因、价值链多维度拉动整合县域经济,建立系统化的、能够撬动整合系统性要素的顶层设计。
简言之,政府“无形之手”更须有为。
“方向看准,一手招引大项目,一手保障要素、资源,加速落地,这是一套组合拳。”宁海县相关负责人说道。“组合拳”背后站着一揽子新政,比如,将用地指标收归县级统筹,优先向大项目倾斜,今年上半年,宁海工业投资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高达50%。
近几年,宁海已从顶层梳理出“3+2”赛道,叠加这套“组合拳”,依靠产业的高势能撬动更高层次的政府资源,最终全面刷新各条赛道的跑速。
有一组数据就很能佐证——
作为宁海光伏产业的老大,也是宁海第一家光伏企业,“东方日升”在2006年自主研发生产了第一块单晶体太阳能电池片,2017年营收首次破百亿元,2022年达到293亿元。
可见,从0到100亿,“东方日升”用了11年时间,从100亿到近300亿,仅用了5年时间,而这五年,恰恰是宁海将“光伏+储能”上升为全县三大主赛道之一的五年,也是提出“打造全省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新高地”的五年,仅相关产业政策就接踵出台了10多个。
抢风口,“底”几分?
走进南滨新区“震裕科技”新厂区,车间宽敞明亮,科技感十足。一条条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顶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的运作,产品次第走下流水线,质检,包装,发车。
这条产线总投资高达16亿元,倾注了“震裕科技”追赶风口、打造“第二主业”的最深期待。
“震裕科技”原本是一家宁海土生土长的模具企业。随着汽车行业对模具、铸件保持旺盛需求,模具产业也加快朝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领域拓展,“震裕科技”乘上了这股“东风”。
按照“震裕科技”批露的年报来看,2022年,全年营收57.52亿元。
而这条“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顶盖生产线”2022年11月刚刚投产,预计全部达产后的年产值约58亿元,就体量来说,相当于再“造”一个“震裕科技”。
在宁海,随便扒开几家规上企业,追根溯源,往往会发现“生长故事”跟“震裕科技”极其雷同:从模具起家,走向“第二春”。
国内光伏“队列”里大名鼎鼎的“东方日升”, 从加工模塑挤出品到做水灯、太阳能灯,一路爬坡“逐日追光”;年产值10亿元的全国“叉车之王”如意公司,也是在“塑料九厂”的注塑模具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这种“集群式”蜕变可以在宁海的工业“底子”里找到基因和底气。
宁海有5个国字号产业基地,“中国模具产业基地”“中国汽车橡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文具产业基地”“中国压铸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等,可以看出,宁海工业的“家底”是建立在模具、五金这样的基础性制造业之上。2000年宁海刚刚拿下“全国模具之乡”称号时,全城有两三千家模具加工企业和车间,基础制造业几乎占了当时工业产值的大半。
作为“工业之母”,模具等基础工业带动比相当高,以模具产业为例,规模增长1亿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的增长。而且,基础工业更大的“魔力”在于,它更像一剂“万金油”,能无缝“切入”其它工业赛道。
近几年,宁海经历了多次赛道调整,从最初的“6+6”产业体系,到“3+3+X”产业体系,再到“365”产业体系,以及十四五规划中的“3+2”赛道,都是建立在基础制造业的延长性上,加速“耦合”产业链和创新链。
比如,面对新能源产业风口,宁海本土五金模具行业在导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和储能等“风口”产业体系时,能够跟过去基础制造产业基础形成较好配合与共振,一方面,拉动基础工业企业“追风”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为宁海在引入大项目、布局重大产业链时,承接产业溢出效应,提供强力支撑。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宁海今年在新赛道上实现“抢跑”和“快跑”,底气和实力都很足。(潮新闻 记者 陈醉 共享联盟·宁海 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