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强港建设,宁波再进一步。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港口岸扩大开放,新增穿山、象山港和石浦三个港区扩大开放,其中象山港港区和石浦港区是首次获批对外开放,这标志着宁波港八大港区全部实现口岸开放。
纵观历史,港口和开放,关系宁波城市发展命脉。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宁波是中国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贸易的重要口岸。近代,宁波更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97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宁波从这一刻起重新向世界敞开了怀抱。
在开放中发展壮大。目前,宁波舟山港国内国际航线总数稳定在300条以上,2022年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已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全球第三。
城因港兴。宁波也同步成长为开放大市,与2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2022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27万亿元,居“全国外贸第六城”。
此次口岸扩大开放,宁波八大港区“集体出列”,将如何影响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又将为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
开放带来的“象山机遇”
此次口岸扩大开放,象山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象山拥有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988公里,海岛505个,居全省第1、第2、第4,堪称浙江海洋资源第一县。
象山海域更是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功能区块。北部象山港地处长三角南翼,为著名深水良港,是发展临港装备、新能源装备、配套物流等产业的最佳选择。南部石浦港处于大陆东南沿海水路要冲,是国家中心渔港,适合发展临港工业、现代冷链物流等产业。
尽管象山港港区和石浦港区同属于宁波舟山港十九大港区。作为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却没有正式开放的口岸,这是象山的尴尬。
口岸开放,象山渴望已久。在一个跨越几十年的时间坐标里,每一次的象山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口岸开放放在重要位置。
口岸是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地,口岸正式开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
实际上,早在2015年2月,宁波舟山港石浦港区新港码头就曾获批临时对外开放,并于2016年7月29日获批全国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由此,新港码头也成为宁波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唯一指定水运口岸。
今年2月10日,载有14吨野生俄罗斯活体帝王蟹的蒙古籍渔船“亚历山大”轮靠泊象山石浦新港码头。帝王蟹将从象山“爬”上长三角的餐桌,实现象山口岸鲜活水产品进口贸易“零”的突破。
如今,口岸正式开放,像一把钥匙,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一个立足国内、着眼全球的开放型现代渔业产业经济正在形成。
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叶敏刚表示,作为浙江省首个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平台,将重点开展跨境生鲜贸易和工厂化水产养殖,加快发展现代渔业产业。
临港产业,也有望迎来新机遇。
作为海洋产业大县,象山拥有船舶修造企业25家,造船基地和船舶配件企业群已初具规模,可修造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等船型,是我省重要的修造船县区。
今年以来,造船行业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今年1至8月,象山船企出口订单以及交付量持续走高,出口船舶共11艘次、货值约5.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3%和545.7%。
但,这些象山“地产”船舶无法在本地交易。“因为口岸没有正式开放,造船企业无法在当地实现船舶交易,需要转运到外地进行交易,成本较高。”浙江东红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蓥说。
象山港正式开放后,成为目前宁波市唯一一个修造船开放口岸。“船舶出口在本地可以实现,减少了油耗和人力成本,每一艘船出口成本可以节约30多万元。”李红蓥说。
扩大的不只是吞吐能力
港口的优势在于大进大出。因此,港口的吞吐能力,也是衡量港口实力最核心的指标。
1979年,宁波海港口岸正式启动对外开放开始,港口吞吐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1980年,镇海港区煤码头首次靠泊万吨级煤轮;
1981年,宁波口岸首次靠泊10万吨级轮船;
1989年,宁波港被列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
2000年,成为中国大陆第三个亿吨港;
2006年,宁波港和舟山港实现整合,排名连续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港口第四位;
2008年,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
2015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
2021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
……
然而,伴随着货物吞吐量持续飙升,主力港区作业日趋繁忙,泊位作业能力、港口吞吐能力也亟待扩容。
令外贸人印象深刻的是,疫情期间,全球各大港口码头拥堵、运价飙升、物流不畅,给海上供应链和全球经贸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成为触动宁波要扩大口岸开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的因素之一。
“扩大开放新增了货物吞吐能力,将有利于港口整体规模提升,对保持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宁波工程学院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主任王任祥说。
根据国务院批复,此次共涉及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1号泊位、象山港港区新乐船厂和大中庄码头、石浦港区新港码头和中国供销集团万吨级码头等5个重点项目,将新增对外开放岸线1894米、对外开放泊位9个,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62万标箱/年、货物吞吐能力300万吨/年。
扩大的不仅仅是吞吐能力。
口岸作为交通运输网络枢纽和贸易往来的门户,在发展国内外贸易、沟通地区间物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大环境和推动高水平开放格局政策下,口岸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这次扩大开放,最大意义是把宁波南翼的岸线资源用起来了。”王任祥认为,以往宁波南翼的岸线资源主要以中小港口的形式存在,没有纳入宁波舟山港大的开放格局,但实际上,这些岸线资源具备很好的开放条件。“未来,这一区域可能以支线港口开放为主,比如石浦港区,本身在对台贸易上就有很好的基础,未来可以在两岸的航运和经贸往来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集体出列”带来的“集群效应”
宁波港口岸由甬江、镇海、北仑、大榭、穿山、梅山、象山港、石浦八大港区组成,拥有大、中、小相配套的各类经营性泊位312座,其中对外开放泊位达119个(包括10个临时开放泊位)。
为了实现宁波八大港区全部开放,宁波可谓“起大早、赶早集”。
“这次历时不到一年顺利完成上报和批复,是‘十四五’期间全省上报最早、获批时间最短的口岸开放项目。”宁波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获批的扩大开放项目于2022年底经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是“十四五”期间全省首批上报的开放项目,也是宁波时隔10年首次上报的扩大开放项目,前后历时不到一年。
达到这一效果,提前谋篇布局是关键。
早在“十三五”末,宁波市口岸办就对全市口岸开放项目进行梳理,开展项目实地勘查,并会同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单位开展前期论证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口岸开放“一次申报、一次验收”的新要求。
同时,宁波采用了扩大开放和临时开放“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推动符合条件的码头实现临时开放,提前释放大型泊位的规模作业能力。
“十四五”以来,宁波新增对外开放泊位1个、临时开放(启用)泊位10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5个,新增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近50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近3000万吨,为近年来开放数量最多、拓展区域最广。
伴随着此次口岸扩大开放,“集体出列”带来的“集群效应”也愈发显现。
目前,宁波舟山港整体呈“一港、四核、十九区”的空间格局,此次扩大开放的穿山港区是宁波舟山港集装箱作业的主力港区,象山港港区、石浦港区则是宁波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的重要平台。
“扩大开放以后,宁波舟山港各港区之间的联动性将大大加强。”王任祥表示,此次除了穿山港区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外,将宁波南翼的海岸资源纳入到了统一规划协调中,未来在港口岸线的功能分工上,可能会有进一步调整,实现港口资源的进一步科学释放。“比如现在的航线主要集中在穿山、梅山,下一步一些航线就可以拓展到象山。”
攥指成拳,实现从“大港”到“强港”的跨越,此次全港区开放这也是关键一步。
“扩大开放,这将有力推动世界一流强港战略实施,加快构建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度、新优势。”宁波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宁波将加快推进口岸验收的前期工作,按照国家口岸查验监管的要求,认真落实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整改,使项目尽快具备扩大开放验收条件,早日通过国家验收,尽早释放产能。(潮新闻 记者 李华 应磊 通讯员 马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