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宁波相继获批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此,宁波定下了新目标:到2020年,加快进行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领域研发,推动全市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升,探索一批可复制推广、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转化模式,争取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围绕盘活科技创新资源、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制约,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认为,关键是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持续打造科技创新这一发展的第一引擎。
“自主研发+项目合作+共建平台”模式,是宁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途径。宁波积极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以委托开发、研发外包、合作开发等项目纽带合作方式以及与高校院所共建科研合作平台、产业联盟等形式,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对此,浙江中欣动力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训兵深有体会。为使国产叶片检测系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史训兵与科研团队一起“闭关修炼”,积极与著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一年多的项目攻关,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我们的在线检测系统,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打破了相关技术及产品一直被国外所垄断的局面。”史训兵说。
“产业技术+产业育成+衍生企业”模式,是宁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又一重要路径。宁波通过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搭建中试实验工场、中试创客平台等载体,承接合作单位人才团队和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前期预孵化,开展中间性、规模化放大试验,为企业输送可供产业化的重大产品(装备)和人才团队。
2010年12月,中科朝露(宁波中科八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以1088万元的价格把“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技术转移到公司。中科朝露5年投入5000多万元,终于在去年研发出第三代“大豆胶”,产品性能稳定,成本降低,也易于运输。目前,第三代“大豆胶”产品已销售6000吨左右,应用工艺研发正在从拼接板向刨花板挺进。
“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模式,是宁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另一有效方法。近年来,宁波瞄准国际科技资源转移的新趋势,努力探索股权收购、技术合作、技术购买等方式,加快推进民营企业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今年1至5月,宁波民企实施跨国并购15起,累计投资额达5.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9倍,并在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永磁电机等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表示,宁波的做法有效发挥了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和开放这一“最大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港口为龙头、以开放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的城市发展新路子。在各方的努力下,今年前三季度,宁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达4100亿元、740亿元,共吸纳输出技术超过2500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近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