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初中毕业后,她进入杨绫子学校学习。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客人问哪杯饮料好喝,她都会低下头不知道怎么接话,可是现在的她,会在不忙的时候主动走到客人面前,略带害羞地说:“你可以和我聊聊天吗?”
在小璟旁边的缪子,用搅拌机专注地打发奶盖,用糖浆画出五瓣拉花。
老师说,缪子一开始很抗拒杨绫子老师和同学的接近沟通,但是经过两年的学习和锻炼,现在的她会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旁边的辅导老师说,“我觉得这样画拉花不好看”,也会在小璟拉花失误的时候,鼓励她“你画出了一只蝴蝶”。
孩子在学校辛苦学到的知识
希望毕业后能得到更多应用
“可惜”两个字,是朱嘉炜和我们聊天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智慧树”目前有三家店,分别是上城区水亭址3-1号的一店、元宝街7号的二店、以及紧贴杨绫子学校的三店。店里的员工都是来自杨绫子职高的学生,一店和二店是为毕业生设立的,三店则专门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
“我们主要招收的是那些能力尚可,具有就业潜力和普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顺利步入社会。”朱老师说,在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后,每年会有20名左右的学生能够入学。
当然,教学过程还是不轻松,同样的技能,他们需要耗费比普通学生多3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比如最简单的待客语“请慢用,谢谢光临”,有的学生就要重复5遍才能把这句话完整地复述下来。
然而,让朱嘉炜觉得可惜的是,学生辛苦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工作能力其实不差的,但是跟一般的学生一样,他们走向社会,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只是一般孩子会自我调节。我们的学生就很难做到。”朱老师说,“可是如果孩子一直没有工作待在家里,会让原本锻炼出的能力逐渐退化,太可惜了。”
吃货+
朱老师告诉我们,目前我国台湾和广州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职业指导体系相对发达。孩子们从特殊学校毕业之后,会有相关机构的社工,专门跟进他们的社会职业转型。但是目前这部分工作,在杭州尚属空白。
“智慧树”项目,将来计划做更多的扩展,希望给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职业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也能够更多地展示这些特殊学生的真实状态,让“智慧树”成为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