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以下简称市反诈中心)发布了今年以来,我市最常见的十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以及如何识别防范对策。记者发现,在这十大类型案件中,网购、刷单及无抵押贷款诈骗发案率居前三位,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的危害性最大,冒充公司领导诈骗财务人员的案件涉案金额普遍较高。
去年,在我市成立市反诈中心开展止付控案等综合打击治理下,2016年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4.1%,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目前,全市采取刑事拘留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258.5%,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2.5倍,打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86个;市反诈中心积极采取止损止付、限呼封停、劝阻拦截、宣传防范等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大反诈工作力度,共限呼、封停涉案通信号码10422个,查控涉案银行账户8956个,有效止付涉案银行账号545个,止损涉案资金3794.48万元,根据疑似诈骗电话线索,进行电话访问干预劝阻10382人次,发送预警防范提醒短信19878条,劝阻疑似被骗受害人599名,拦截被骗转账资金1930.17万元。
在专案侦查打击、反诈中心止付劝阻、综合治理防范的多重作用下,今年以来我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4.42%、损失总金额同比下降18.46%,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虽然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市电信网络诈骗发案还处在高位运行态势。
从发案数量来看,网络购物、刷单、无抵押贷款诈骗、冒充客服等部分诈骗案件发案量仍然较大,共占比将近50%;从损失金额来看,冒充“公检法”、冒充公司领导诈骗财务人员等诈骗案件损失金额较大,两类案件占损失金额比列高达60%;从受害人群来看,青壮年人群居多,21至50岁人群被骗的比例高达74.29%。
从犯罪手段来看,案件剧本不断升级,犯罪针对性不断加强,冒充“公检法”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从直接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转变为先冒充客服、医(社)保中心、快递工作人员等容易让受害人相信的身份,诈骗过程中甚至还出现受害人被洗脑后被犯罪嫌疑人指派为“特派员”,上门协助老年受害人通过网银汇款转账的情况,大大增加了诈骗行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
对此,全市公安机关将特别针对近期我市相对多发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利用QQ、微信冒充公司领导诈骗财务人员、刷单诈骗、网络购物诈骗和冒充客服诈骗等案件,深入开展专业研判、专案经营、集中打击和精准防范等有效措施,提升打击防范成效,确保始终保持对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