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废塑料是近年来需求量很大的再生原料,作为原料进行加工,不但能节约资源,还可以“为企业节约好几倍的成本”,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并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进口废塑料的。只有获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进口许可证》的企业才能进口,而要想获证,企业需要经过环保部门层层严格审批,难度相当大。目前省内企业屈指可数。
于是,在利益驱使之下,一些本不具备固体废物进口资质的企业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冒用他人许可证走私进口废塑料。
近日,宁波海关查获了一起固体废物走私案件,涉案废塑料共计20余万吨,案值10亿元人民币。这是近年来省内查获最大的一宗倒卖许可证走废塑料案。走私的废塑料,到底如何进入宁波口岸?这中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对百姓生活有哪些危害?
蹊跷的无证企业大量废塑料从何而来
线索,来自一堆蹊跷的废塑料。
今年年初,宁波海关进行风险综合分析时发现宁波一家公司的业务运作十分“古怪”:进口废塑料货柜频繁出入厂区,却找不到相关海关报关记录。
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海关方面的警觉。在该公司位于慈溪的厂区里,海关查到有两个集装箱正在卸货,箱里的废塑料仅用铁丝简单压缩捆扎。
这会不会只是冰山一角?现场搜查到的一本出入库记录本印证了办案人员的判断。据集装箱号、到港日期、到厂日期等数据显示,每天有3到4个集装箱柜进出宁波这家公司,最多时有10来个柜子。
海关办案人员翻查了该公司的工商、环保等各项审批项目,国家限定经营或者禁止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不在其经营范围之内,公司也不具备进口废塑料加工资质。那么,涉案的巨额废塑料从何而来?
当晚,宁波海关缉私部门成立专案组,立案侦查此案。
这些走私的废料去了哪里?
宁波这家涉案企业,仅有一台简陋的粉碎机,入库后的废塑料也不经过清洗就简单粉碎后出售,有的甚至不经粉碎就转卖给更小的手工作坊。
宁波海关办案人员周红亮介绍说,企图通过借证方式走私进口废塑料的企业一般都没有资质,大都是设备简陋、技术相对落后的个私企业。它们的废物加工和污染防治能力很弱,在生产利用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废渣,对工人身体造成直接伤害,也会严重污染当地土地和水源。
揭开走私利益链中介代理最赚钱
办案人员比对集装箱数据发现,涉案货物均是从上海口岸分批报关进口,《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等材料齐全。但是货物进口后并没有运往原定的工厂,而是出现在一家所有材料里都没有出现的宁波公司。
涉案货物的进口许可证从何而来?这背后是否隐藏着走私玄机?为解开重重谜团,海关办案人员将视线聚焦在了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身上。经审讯发现,李某与上海某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常年来往密切,加上涉案废塑料都是从上海口岸报关入境,办案人员判断上海这家代理公司存在较高走私的嫌疑。
上海这家代理公司以每吨50至70元人民币的价格,从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购买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并在互联网上招揽客户,宣称能为无证企业提供许可证,迎合宁波某公司等无证企业的需求。
货物清关后,代理公司再联系车队将货物送至货主指定地点,并按照每个集装箱5000至7000元人民币左右的价格向实际货主单位收取代办费。
在这个走私链条当中,大家各取所需,中间环节的货代最赚钱。
当然,外借进口证的企业,有的为利,有的为量。“有的获证企业并不赚钱,甚至倒贴钱都愿意出借许可证,因为如果当年的进口限量没有用完,下一年的进口限额就有可能下调。为了保住自己企业的进口量,就出借许可证来让进口数据更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五招教你识别新旧塑料
日常工作中,塑料制品随处可见,家里的脸盆、杯子、椅子等,基本离不开塑料,而且有部分是从废塑料提取的再生料。那么消费者该如何辨别和选购?
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分管研发的副总王郑兴说,有些医疗垃圾虽然质量看起来不错,但是回收利用加工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废塑料加工也很有讲究,需要清洗分类消毒,一些小作坊只是简单地打碎处理,危害还是很大的。
一般而言,跟皮肤直接接触、跟吃有关的餐具容器、小孩子的玩具,是不允许用废弃塑料的。
至于如何识别原生塑料和用废塑料加工成的再生料,他教了几个简单的方法:
一闻气味,原生塑料带有芳香,而再生塑料有一股难闻的气味。
二看颜色,新塑料颜色比较纯正,纯净度高,而旧塑料以深色色居多,颜色不正。简单说,一般透明的就是原生料,再生料是做不成透明的,很多颜色混在一起,黑色为主色。
三看韧性,原生料韧性好,做成的椅子承重好,做成的脸盆耐摔,而再生料韧性差,比较脆,易断裂。尤其是经过多次回收利用的废塑料,更容易老化。
四掂重量,同样大小的塑料制品,一般新塑料做的比较轻,废弃塑料比较重。
五选卖场。一般大型超市、正规商场的塑料制品相对可靠,路边小店和价格非常低的小商品市场摊位,购买时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