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的农网电网升级改造,给农村、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幸福生活。9月18日,笔者专程到离台州市三门县一村之隔的宁海县桑州镇新桥村,采访了该村茶农(村支书)麻承和,谈起电力给农村带来的巨变,55岁的麻承和笑的是满脸春色,手舞足蹈地与我们拉起了电力为农村创造的幸福感……
新桥村是桑州镇一个偏远的小村,有20多户人家,离三门县的光后村仅几步之遥,从山岙到桑州镇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过去是一个闭塞落后的村落,村民仅靠山上的几分薄田种水稻、红薯过日子,还常常吃不饱,大多数村民只能采摘柴子制成“柴子豆腐”以补充粮食,被山外人戏称为“非洲的土著部落”。说到这里,麻承和红着脸说:由于贫穷,山里讨不起老婆的后生很多,我的阿爸是38年参军的老党员,当时有上百元一月的工资,算是山里的富裕户,可我也是30来岁时讨的老婆。在农村这么大的年纪结婚已是很晚很晚了。
谈起山村电力的发展,老麻有一肚子的话,他说,五六十年代,村里的照明灯具是用墨水瓶包上灯芯,用棕榈油点灯,仅在吃晚饭时点一下,甚至连孩子写作业时间长一点都有点心痛。七十年代后,改换洋油灯,由于买洋油要票,山里人更象老麻绳越绞越紧,一斤洋油要用上一个月左右,读书的山里娃都在月光下完成作业。山里有那家后生结婚,都要从外地亲戚家借来汽油灯照明,并且是当天借,第二天就要归还,否则亲戚就要生气。一到夜晚,村里就鸦雀无声,听到的只有鸟声、犬声和山林中传来的风啸声,参差不齐的木房屋在月光下显得黑气沉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新桥村,通过包田到户,包山到户,农民的温饱解决了,享受新生活的愿望已称为山里人祈盼的心结。1979年,电力部门的职工们自带被铺,自备伙食,在山上紧紧施工了十多天,新桥村终于有了电,当年很多年老的村民激动地看着明亮的电灯,连夜里睡觉后都舍不得拉下开关。作为山村发展的见证人,麻承和和笔者谈的十分欢畅,一口烟,一口茶,是眉飞色舞。他说,没有电力部门的支持,新桥村不可能由这么块的发展,自79年接电后,全村的年照明电费仅有30元左右,90年代照明电费也只有130多元,村民人均收入500元左右。2008年,宁海供电公司为新桥村进行了新农村电气化改造,电力的发展使许多村民看到了希望,他们打起了靠山吃山的念头,纷纷开山育林,种茶、种花木、种果树,生活有了好奔头。
2011年,为了使广大农村富起来,供电部门又投入几十万元,为新桥村进行了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新桥村,线路好了,电力足了,电灯更亮了,村户再也不为几度电费缩手缩脚了。不仅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年电费也高达4000多元,比80年代增长了130倍。说到高兴处,老麻一霎间从椅子上跳起来,拉着笔者来到了该村的茶场,他用充满自信的语气说:“有新电力、新服务、新桥村今后将大变样,你看,现在村里有了上千亩的茶场,几百亩的果园,上百亩的花木,几百亩的竹园,到时候,新桥村将成为桑州镇的‘香格里拉’,满山果香,百里花廊。这时候老百姓才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
谈着谈着,笔者与老麻不知不觉的来到了该村周大嫂的柿子园,只见满山的柿子果实累累,香气扑鼻,摘下一个一尝,清甜入口。周大嫂高兴地对我说:“前几年我种植了几十亩的柿子树,由于家里困难,果园拉不起电线,是电力部门的无偿支持,才有了电。如今,柿子丰收了,收入增多了,生活也越来越甜了,多亏了电力部门,这样的情咱山里人不会忘记。”
到村口,望着围成一圈的村民,老麻仍有一种领头雁的味道,大手一挥说:“明年,供电部门就要为咱新桥村进行增容改造了,那时候,咱们村用电质量更高了,茶厂也将建立起来了,辗米厂也有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山村再也不是什么“非洲土著部落”,而是名副其实的“凤凰窝“了。老麻的话音刚落,村民都兴奋地拍起了双手,那响亮的掌声震飞了林中的小鸟。
带着满满的采访材料,载着山村百姓的希望,笔者一一告别了热情的村民,而老麻却言语不断,随着我们走了一道又一道山路,在笔者和同事的婉言劝阻下,他才挥手告别,老麻的那一份电网情结,让我们心潮难以平静。不由地对着大山高呼:再见,新桥村!再见了,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