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江东区划船社区荷花一村有一块黑板报,位于社区联馨楼一楼的入口,不仅该楼道的居民能看到,社区其他单元的居民也都专门来看。黑板报每月三期,内容涉及生活小常识、饮食文化、时事新闻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更是被附近的居民称赞。
黑板报的作者是一位80岁高龄的退休教师,他的名字叫徐恭备,大家都尊敬地称他徐老师。□通讯员娄志鹏王瑶记者王莎
为了收集资料,他订了9份报纸
今年已经80高龄的徐恭备老先生,从18岁开始就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94年退休。他当过小学老师、教导处主任、学校校长,还在教育部门从事过义务教育的分数统计工作。
“这辈子算是和教育分不开了。”徐恭备笑着说,“我退休了也闲不住,干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办黑板报算是延续我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吧。”徐老说。
1998年,徐恭备搬进了划船社区。2003年3月,报纸、电视上都在播放关于非典的新闻,社区的居民有些恐慌。“那个时候,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预防’。我们社区老年人偏多,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单一,我就想通过黑板报的形式,向居民宣传预防知识。”徐恭备一边回忆,一边把自己黑板报第一期的内容拿出来。
“第一期就是这些漫画,漫画都是我从报纸上剪下来,然后再照着画到黑板上。”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坚持办黑板报,这一办就是12年。
徐恭备拿出自己订阅的报纸,指着上面的新闻说:“我一共订了9份报纸,每天读2个小时,就是为了从上面找些有用的信息。只要是贴近大家生活的,我都会剪下来保存,再从这些资料里选出适合的材料写在黑板上。”
准时更新内容,12年来从不拖延
从2003年第一期黑板报开始,徐恭备就告诉自己,黑板报的更新必须准时、及时,徐恭备规定自己每个月8日、18日、28日更新。
“一方面,我觉得8好记,也好听。另一方面,遇见像闰年这样的特殊年,也挺有意义的。”徐恭备说,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就不能因为小的困难而退缩。“人要讲诚信和时间观念,这不仅仅是对居民的一份承诺,更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
12年间,徐恭备很少因为自己的私事耽误过黑板报的更新。去年10月8日,徐恭备因为身体原因要做手术,他却坚持先从医院回到社区,把黑板报更新完,才安心回去做手术。
2009年和2010年,徐老的孙子去鄞江镇上高中,他得过去照顾。可黑板报不能因此就停了。于是,他索性就坐车回来更新,结束了再坐车回去。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是每次听到社区居民都说能从上面学到点小知识,他就觉得值了。
百宝箱里信息多
徐恭备还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叠叠收集起来的剪报信息,有时事新闻、宁波老话、生活小知识等九个类别,每个类别上都附有一张内容目录,刊登过的都会做上标记。
“你看这个目录上的信息不断在增加,可是空白部分已经不够了,我只好写在另外一张纸上,再贴在原本目录的后面。”他笑着说,这可考验他的手工技能了。
这些材料都是他平时积累的,查找起来就很方便。因为社区老年人多,经常更新一些健康养生知识,大家都很喜欢。
在徐恭备积累的众多材料中,记者发现“关爱老人”这个类别的资料是最多的,“我是个老年人,我知道老年人想要什么。另外一方面,现在年轻人都忙,老年人平时都没人说话,心里都很空虚的。多准备点这方面的资料,让咱老年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徐恭备每天除了在家看两个小时的报刊外,就是喜欢外出走走。他看到报纸上介绍宁波新的景区或者新建的地方,他都会去逛逛,“逛回来我就有感觉了,如果地方还不错,我还能介绍给社区其他老人。我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看看宁波的新变化,这样一举两得的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太好了。”
故事二
在海曙芝红社区,几乎人人都知道手工社区报——《葵花》。这份报纸已经办了10年,出了100多期。稿子编辑、版面编排、插图设计、抄写主要由一位75岁的老人陈建宏完成。现在,他年纪大了,想找接班人。
前天下午,在宁波工程学院有一场特殊的“招聘会”。招聘单位是西门街道“葵花”等9个党员志愿者品牌工作室,应聘者是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党员。他们要应聘“大学生协理员”岗位,加盟到社区党建工作室。这个招聘会,让陈老找“接班人”的愿望一下子就实现了。□通讯员毛一波傅燕记者潘慧敏
10年手工编了100多期社区报
“我今年75岁,用一张纸、一支笔手工编了100多期社区报。但现在年纪大了,有意找个接班人啊!”陈建宏是海曙芝红社区“葵花”手工社区报工作室的负责人,记者看到了今年2月份出版的“葵花”手工报,它跟我们平日在大学校园里看到的海报类似,但内容丰富、编排整齐。里面的每个字都是陈老手抄的,文章和段落的间隙,还有陈老亲手画的插图。
陈老告诉记者,退休前自己在宁波汽车制造厂负责宣传工作,也经常出黑板报和海报。2004年,他在芝红社区办起了《葵花》社区手工报。于是,身边的家长里短、时事话题、宁波老事体,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窗口。芝红社区书记顾碧红说,《葵花》很有人气,成员也由陈建宏一人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人,还成立了《葵花》工作室。
芝红社区的陈阿姨就是《葵花》的忠实读者。“很贴近,很有意思”。她说,每期都能看到社区的大事,还有人文习俗,甚至还能看到熟悉的老人原创的诗歌。
完成一份《葵花》要5到7天
《葵花》手工报相当于一幅大海报,长1米多,宽70多厘米。有社区要闻、定期开的廉政专栏、原创诗歌等。每个月,陈老都要仔细阅读20多篇来稿,然后再选稿、确定“头条”。从稿子编辑、版面编排,到插图设计,都由陈老一个人完成。手工报非常费时间,一般来说完成一份《葵花》,至少需要5到7天时间。
陈老说,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长期伏案工作有时也会感到有点吃力。特别是每逢“七一”等需要增刊的时候,就有点吃不消。
“我一直想收几个年轻的徒弟,再也不担心手艺失传了。”陈老坦言,他特别希望有年轻人参与进来,可以把编排思路、画插图的技巧手把手教给他们,也能吸收年轻人的新思路,让社区手工报跟上时代的潮流。
陈老想找“接班人”的愿望实现了
除了“葵花”工作室,前天“老陈工作室”、“花季”法律服务工作室、“公共安全宣传”工作室等9个党员志愿者品牌工作室都来到宁波工程学院现场招聘“大学生协理员”。
“党建工作室到高校招聘大学生协理员,就是希望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同时让大学生加盟基层党建工作激活党建工作室的活力。”西门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的志愿服务都是单向的,学生参加了社团,就要听从社团的安排,提供志愿服务,而接受服务一方也不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志愿者。而这种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特长,参与志愿服务”。电脑培训助理员,创业、就业助理员,法制宣传员……前天首次推出了12个岗位招聘“大学生协理员”,共有40多名大学生报名。
陈老想找“接班人”的愿望在活动现场一下子就实现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有三个“90后”大学生递交了简历等材料,他们大多有校刊采编的经历。“年轻人想法多,又懂美编、懂采写,我很放心。”陈老连连夸赞。第一个报名的任鑫栋向陈建宏“毛遂自荐”,自己有负责学校校刊的经历,一定会发挥自己的特长,让社区报充满活力。他也想通过这个平台,来“接地气”,与社会多接触,增加自己的社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