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首页>地方频道>宁波>社会

听听天一阁小故事,蛮好玩的

  为什么天一阁书橱上,可以使用御用的龙纹?

  天一阁众多碑帖中,哪个是镇馆之宝?

  范钦的两大藏书神器是啥?

  獬豸怎么念,和天一阁有何关系?

  天一阁,宁波人很熟悉了,不过以上这些问题,大家都能脱口而出并回答正确吗?

  8月11日,一群小朋友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天一阁第二季“国学夏令营”探访“秘密”来了——□通讯员吴央央记者余晓丽

  小朋友理解的抢劫其实是一次盗窃

  微雨初歇的天一阁,原该是静谧的,可8月11日上午的天一阁,因“昼锦堂”里来了三十几个小机灵,由此变得喧哗而又生动起来。

  那是来参加“国学夏令营”的孩子们,年龄从8岁到14岁不等,最远的来自镇海庄市。

  天一阁讲解员张璐易,早早准备了一份图文并茂的PPT,他要给小朋友上的第一课,就是讲述天一阁的历史。

  “大家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天一阁了,它的创始人叫范钦,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历经四百年,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灾难,没有着过火,也没有塌过楼,能保存到现在十分不容易……”

  “它不是遭过一次抢劫吗?那不是灾难吗?”有大胆的小朋友直接“叫板”。

  惊异于孩子的博闻,张璐易点点头说:“天一阁没有遭遇自然灾难,但确实有人为的损害,你说的是1914年的事,但那不是抢劫,而是一次偷盗行为。”

  一桩奇葩故事,在张璐易的讲述里徐徐展开。那是民国初年,古书价格逐日飙升,于是有精明的生意人将目光投向了藏书颇丰的天一阁。他叫陈立炎,上海六艺书局的老板,为了做成这桩生意,陈老板曾亲自来和范钦后人商量买书的事,但范氏后人不肯轻易出售老祖宗的家业。这下,陈老板急眼了,最终想了个下九流的办法:找江洋大盗偷书。

  “那个江洋大盗叫薛继渭。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偷书的吗?他藏在房梁上,饿了吃几个枣子,晚上就悄悄出来偷书,把书运到天一阁外面,神不知鬼不觉……”张璐易把窃书之事描述得如同悬疑电影。

  不过,历史上确有其事。宁波学者虞浩旭经过考证,就在他所著的《琅嬛福地天一阁》一书中,记叙了这次窃书事件。“薛继渭于1914年3月来甬,‘挟书目枣实’,开始疯狂的盗窃活动。他昼则鼾睡,夜则秉烛按书目索书,饥则食枣,潜伏其中半月。”

  据范氏后人统计,这次失窃,天一阁损失善本藏书1000余种,一本也不曾追回。

  “我们将这个叫做‘书厄’。什么意思呢?就是藏书蒙难了,受到损失了,历史上天一阁经历的书厄有五次。”张璐易继续解释。

  乾隆爷借书不还发了两个小奖品

  “其中有一次书厄,跟乾隆皇帝有关系,你们看,这个书橱上为什么有龙?”张璐易把孩子们的目光,引到一张书橱特写照片上。

  “龙是皇帝才能用的!”有小朋友弱弱地补充。

  “对!一般人用了是要杀头的哦,不过范家能用,因为他们有乾隆皇帝御赐的《古今图书集成》,还有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这铜版画可是法国造的哦。为了表示尊敬和荣耀,他们在书橱上用了龙纹。”

  这个故事,记者以前倒也听说过,此刻,在国学夏令营又重温了一遍。

  话说,乾隆皇帝想修一部流芳千古的《四库全书》,看中了民间藏书楼的丰厚资源,顺便也筛查一下,这些书籍里有没有涉嫌造反的禁书。当时天一阁的主人是范懋柱,范钦的八世孙,捐献了641种藏书,其中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377种列入存目。

  “经、史、子、集,所有类目都有天一阁藏书被收录,是不是很厉害?”张璐易显得很自豪。

  为了表彰天一阁的贡献,乾隆皇帝御赐了奖品,不过最终那些用于修《四库全书》的珍本、善本,几乎都未归还。

  “我知道乾隆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小朋友的跳跃思维令人应接不暇。

  现在的孩子真厉害,乾隆爷“三希堂”的镇馆之宝,随口就来。

  不过,张璐易也拿天一阁的珍宝来回应——“《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他最有名的是什么?《兰亭序》!可惜原版的《兰亭序》真迹葬在了唐太宗的昭陵,我们天一阁现存的神龙本《兰亭序》,是所有摹本里最好的,最接近真迹的,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哦!”

  照壁上的神兽不是貔貅也非麒麟

  “大家看,这就是范钦爷爷的画像,是他70岁寿诞的时候画的。你们知道他衣服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吗?”张璐易发问了。

  “貔貅!”

  “差一点点。天一阁的墙上有这个动物,它是个古代的神兽。”

  “麒麟!”

  “麒麟的四只脚是四个蹄子,而这个动物,是四只爪子哦。”

  画像上,红色官服的范钦,一脸温和地端坐。

  最后的答案是,獬豸(音:谢制)。

  好吧,记者承认,如果参加汉字听写大会,绝对写不出这两个字来。獬豸是个什么东东?

  张璐易又给大家“涨姿势”(长知识)了。

  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型像牛,长着一只独角。据传,尧帝时代,有个叫皋陶的人,是中国最早的大法官,他身边就跟随着一头獬豸。令人称奇的是,獬豸通灵性,知人语,而且能看穿恶人的心,做过坏事的人,都逃不过獬豸的眼睛。

  皋陶在审案的时候,碰到疑难案件,獬豸就会出来帮他判断,并拿独角去碰触有罪的人。渐渐地,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也是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象征。因此,历代以来,很多司法机构的门口,会有獬豸的塑像。

  那为什么范钦的官服上,有獬豸的图案?

  记者即刻上网查了一下。明代官服的补子,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入流者为练雀。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

  哦,原来獬豸在这儿呢。

  范钦,曾任副都御史,是风宪官的一种,大约相当于最高检察院院长或副院长,他的衣服上用獬豸,就是执法严明公正的意思。

  他也许很爱那只神兽,所以天一阁的书楼里,也放上了它的威猛形象。

  范钦爱书考试成绩也不错

  “范钦爷爷最高做到几品官?”好奇宝宝们又抛出问题来了。

  “三品。”

  “哦,那还不错啦。”有个男孩踊跃“点赞”,引发哄堂大笑。

  记者脑补了一遍对范钦的了解:他的最高职务好像做到了兵部右侍郎,那可是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啦,确实“还不错”。

  不过这位范钦,一生中最钟爱的事,好像不是做官,而是照看家里的这堆藏书。为了把它们安放好,他定下了严格的族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严禁入阁等等。如果子孙后代不遵守规定,得到的教训将是“罚与不祭”,也就是范氏家族不认你这人了,以后不能参加祭祀了。“这在古代可是奇耻大辱,所以大家不敢不遵守。”

  张璐易翻出两张图片,据说这是范钦的两大藏书“神器”,有了它们,才有了品相完好的天一阁万卷藏书。

  是什么呢?

  神器之一为“芸草”。这是一种香草,也是芳香防蛀的利器,百度里对它的注解是“七里香”,也许这个名字因为周董的那首同名歌,更为世人所知。

  另一神器叫“英石”。这是范钦的独门秘笈。据现代科技分析,英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易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置于书橱中可以防潮。

  防蛀防潮,纸制品两大忌都防了,再加上“天一生水”,防火工作一流的建筑格局,范钦的藏书自然可保无虞。

  清代学者,随园老人袁枚,就曾赞过这两大神器,“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草辟蠹鱼”。

  范钦真聪明啊,做得高官,又留下一座名流千古的书楼,他一定是个才子!

  课堂上,孩子们在天一阁另一名讲解员王晶晶的指导下,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刷了一页“科举录”,上面赫然有范钦的名字。

  “第十七名,范钦……”有孩子大声念诵。

  “不对,是第七十名!”王晶晶笑着纠正。

  “啊?才七十名啊?”在这群小学生眼里,那可算班级倒数了。他们不敢相信,藏了那么多书的范钦爷爷,才拿七十名。

  “他是浙江省第七十名呢!很了不起哦。”王晶晶解释说。

  记者查了一下范钦的考试成绩:那是1528年,明嘉靖七年,时年22岁的范钦参加戊子科浙江乡试,以第七十名中举。

  从此,他一路出类拔萃,直到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学者虞浩旭这样描述他——“范钦走的是一条大多数士子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典型道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24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