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人的说法,不到30岁的余姚人小张,是个“蛮有脑子”,也“蛮有想法”的小伙子。
因为有“想法”,他竟开始在互联网上贩毒,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内10个省16个地市。
落网时,光现场缴获的冰毒就有14.1公斤,涉案金额400多万元。这起案件,也是余姚警方近年来侦破的涉案金额最高、当场缴获毒品数量最大的网络贩毒案件。
无人认领的神秘包裹
今年2月16日中午,一名年轻男子来到余姚陆埠镇一家快递网点,填写完两张快递单后留下两个包裹匆匆离去。
之后,接件员在清理邮件时发现,两张快递单分属不同的目的地,却没有粘贴在对应的包裹上。
无奈之下,接件员只得打开包裹查看,发现是两件不同款式的羊毛衫,而里面夹带的“内容”却着实让人意外——1小包“白色晶体”!
接接员拨通了快递单上的联系电话,对方得知是快递公司时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
接件员再次拨打时只能听到“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提示声。就这样,这两份包裹成了“无主”之物,对方的异常表现,加重了接件员心中的疑云。于是,他拿起手机拨打了110……
余姚市公安局接报后立即开展调查,最终证实“白色晶体”确为冰毒。由此,一个浮沉于现实和网络之间的特大贩毒团伙开始进入警方的视线。
互联网思维“武装”的毒贩
警方通过调集快递网点周围的监控视频,很快锁定了寄送包裹的“神秘人”,也就是本案的主犯之一韩某。
韩某年纪轻轻却待业在家,除了偶尔外出寄送快递外,其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闷在屋里上网、打游戏,他还组建了一个名为“呼啦啦、噜啦啦”的QQ群。民警通过“化妆”,潜入该QQ群开展侦查,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人瞠目结舌。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群”,专门吸引吸贩毒人员加入,且在入群时还必须通过吸毒视频验证方能通过。
群内的300多号人不是毒贩子就是瘾君子,他们平时经常以“出肉”、“出牙签”等暗语进行毒品交易,达成意向后通过网络支付平台进行“货款支付”,而后将毒品藏于小音箱、热水器等小家电内通过邮包寄递的方式进行远程贩卖。交易过程中,全程保持人钱分流、人货分离,专业化程度极高。
警方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体量巨大、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贩毒团伙。
为此,余姚市公安局专门抽调了禁毒、刑侦、网警等专业警种以及辖区派出所警力,进行专案侦查。同时,该案件也被公安部列为目标案件,进行重点攻坚。
在强大的侦查攻势下,“当家人”小张浮出水面。小张是山东威海一起网络贩毒案件的网上逃犯,拥有一个近10余人的老客户群,平均每月通过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向全国各地散货2“条”(公斤)以上。不到30岁的他,已是名“资深”毒犯,在与警方的数次交锋都曾“全身而退”。
成员基本为“85后”最小的仅17岁
在警方强力打压之下,毒品市场出现了“断供”,小张不得已从线上走到现实世界中,带着下家李某到福建“买货”。正是这次“线下活动”,让小张暴露了。
最终,于7月8日凌晨,警方在小张老丈人的厂房里找到了他。
之后几日,转战全国10多个省市的专案组频传捷报,相关涉案人员都被成功抓获。“2.16”特大网络贩毒案成功告破,最终抓获贩毒犯罪嫌疑人14名,缴获冰毒14.1公斤、仿“六四”式手枪1支、子弹9发、作案轿车1辆和涉案银行卡8张,冻结涉毒资金10余万元,查控涉嫌参与毒品交易的QQ号码80余个、手机号码60余个以及银行账号55个。
团伙主犯小张、韩某,以及参与犯罪的亲属、马仔主要为余姚本地人,基本为“85后”,年龄最小的“上家”林某只有17岁。
与传统涉毒违法犯罪主要采取钱货现场交易不同,本案中贩毒嫌疑人主要利用了网络社交软件的即时性、在线支付平台的便捷性以及快递物流行业的专业性等特点,将QQ、微信、支付宝等热门网络应用作为贩卖毒品的“秘密通道”,提升效率的同时,又将自己抽离于现场交易之外,大大减弱了操作风险,降低了犯罪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