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首页>地方频道>宁波>社会

寻“根”半世纪!百岁老人终在宁波天一阁圆梦

 

  3月7日,在宁波市天一阁的电子阅览室里,一群从五湖四海赶来的“乌”姓家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其中有从美国、加拿大飞来的,也有从台湾、上海赶来的,大家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指着中间那一本泛黄的古籍,声音颤抖地说:“这上面写的是我爸爸的名字啊!”

  遗失半世纪的《乌氏盛房支谱》重现天一阁,乌氏家族几代人来到这里,就为了再看一眼《乌氏盛房支谱》的纸本文献,也为了对宁波天一阁博物完好保存《乌氏盛房支谱》表达感谢。

  半个世纪前遗失的家谱在宁波天一阁找到了

  70岁的乌统昰戴上专门翻阅古籍用的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编写于民国四年的自家家谱,他神情凝重,每翻开一页都要停顿许久,但边上还是不断传来亲友的提醒:“小心一点,小心一点,翻得再慢点。”

  他的堂兄,今年84岁高龄的乌统旬突然激动地站了起来,指着其中一页喊道:“这个是我爸爸的名字!”

  乌统旬忍不住指着家谱上的名字开讲了,乌氏家族几代人一边对照着家谱上的名字一边听得津津有味,今年93岁的老人乌传芳按照这本家谱上的辈分反而要叫84岁的乌统旬作叔叔……

  乌统旬极为感慨地告诉记者,因为新中国成立前后那一段动荡的岁月,家里原本传下来的《乌氏盛房支谱》遗失了,这一遗失成了他们那一代人半辈子的执念。“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情结。人到晚年,此情更切。”

  “原本我的大嫂乌庄韵芳今天也要过来的,她今年已经102岁了,没想到前几天拉肚子进了医院。人虽然进了医院,可她还是记挂着寻根这件事。”

  尽全族之力仍一波三折,大学生外孙女用上新式“武器”

  乌统旬的三哥乌统旸17岁时离乡求学。1977年,他成为临床化学最权威的组织美国临床化学学院的第一位华人院士。退休前是美国新奧尔良市路州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检验专家。离家七十载的乌蔚庭乡音未改,在他心里,寻找那本丢失的《乌氏盛房支谱》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事。

  1986年,宁波大学创立时,乌统旸就在学校里设立了“乌人孚清寒学生助学金”,这个助学金是以他父亲“乌人孚”的名字来命名的。这也是宁波大学诞生时设有的第一个私人助学金,更是当时各种奖助学金中金额最高的一个。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乌统旸曾多次回到故乡宁波寻找家谱,当时宁波大学领导的得知他的这一心愿后,还陪着他特意拜访天一阁,想要寻找里面是否藏有乌氏家谱。然而那时,要在浩如繁星的古籍中找到家谱好比大海寻针,最终乌统旸失望而归。

  和乌统旸一样,在默默努力寻找家谱的还有很多乌氏族人,可惜的是大家都一无所获。

  转折发生在三年前。乌统旬的外孙女王沁莹当时还在河南上大学,一天她无意之中看到有新闻报道说在宁波天一阁的家谱上可以查阅家谱,馆藏八百余部,涉及100多个姓氏的家谱全都对市民免费开放,好奇的她登上了这个网站。

  才刚刚打出一个“乌”字,《乌氏盛房支谱》的名字就跳了出来。长辈们找了几十年都没有找到的乌氏家谱,竟然那么容易就被自己找到了吗?

  原来2010年,宁波天一阁将馆藏文献资料全部数字化,并且扫描上网供有兴趣的市民查阅。有了高科技工具的帮助,王沁莹一下子就完成长辈们半个世纪的心愿。

  她当即将天一阁官网上《乌氏盛房支谱》的电子版图片全部下载下来,带给外公。很快,乌统旬在图片里见到了自己父亲的名字,并排的还有他几个叔叔、伯伯的名字,一字不差!

  阔别半个世纪的家谱终于找到了!

  曾经显赫的乌氏家族创办了宁波第一家自来水厂

  在这本《乌氏盛房支谱》中,关于宁波乌姓的来源有着这样的记载:“始祖觉省公始迁以来世居镇海县西管乡。”

  乌统旬的曾祖父乌法垚年轻时白手起家,早年和朋友在宁波三江口创设了恒大木行,1912年,又与郑氏合伙在东门口开设了一家凤宝银楼。

  “到了我祖父乌子英(名显元)手里,乌家的家产几乎占了金木水火土各行业。除了凤宝银楼和恒大木行(1921年改为涵德木行)之外,还有永耀电力公司的许多股权,在东乡东钱湖也有一些地。”

  1914年初,乌子英和蔡良初合伙创办了位于东大路(今中山东路)的宁波第一家自来水公司,此事在《鄞县通志》的程志中有过简单提及。

  东后街86号,是乌家的祖屋原址,就是现在天一广场1号门的位置,自来水厂就在乌家祖屋的大门对面。

  不过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和不慎受骗,乌家的家业每况愈下。即便如此,乌子英为人诚恳,在宁波商界一直颇有声望。1935年,宁波民间正在筹建灵桥,乌子英虽已无力资助,仍被推举为“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委员,并在会计股任股员。股长是和丰纱厂的经理俞佐震。在宁波帮博物馆中收藏的《改建灵桥纪念册》中,一张黑白头像照是乌子英留给乌家后代的唯一影像纪念。

  “1888年,我的曾祖父法壵公和他的堂兄法森公两人发起撰修家谱。1907年至1909年,法壵、法森两公相继去世,祖父接手续编,直到1915年才脱稿付印,历时27年。印全之后,祖父立即送了一册到天一阁保存,今天我们乌氏后人才能再查到原谱。”乌统旬激动地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5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