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7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李攀 通讯员 张旦旦 黄合)长久以来,阻隔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牵手”的“玻璃门”一直存在。为了破解志愿服务困局,让公益实现“精准化”。日前,宁波团市委探索志愿服务岗位化改革,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具有专业特质的志愿服务岗位,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志愿精神的本质。
“定向服务江东启航实验学校,专业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情感陪护、课外教育、艺术培养等服务,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陪护经验和沟通能力,具备简单的才艺特长。”今年3月,宁波“爱ING阳光助残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孙自昌在宁波共青团的“We志愿服务平台”发起了一项30人的长期志愿者招募计划。
短短几天,平台就收到了20多名热心志愿者的报名申请,他们中有的是从事幼儿教学的老师,有的是治疗儿童智力障碍方面的医护人员,即使没有相关从业经历的志愿者,也有照顾特殊儿童的经验。
报名的志愿者显然有备而来,这让孙自昌有些意外,“我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特殊儿童,要求志愿者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陪护经验等技能,否则在志愿实践中,达不到服务目标不说,一不小心还可能带给孩子们一些负面影响。”
志愿者岗位专业化后,孙自昌的很多担心和顾虑被打消了。
从今年3月开始,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陆续推出首批100个志愿服务专业岗位,涉及医疗、电力维修、生态环保、自救自护、青少年教育、法律咨询、养老助残等领域。这一份长长的“需求单”,走的全是“专业化”路子,定岗、定责、定人,对志愿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明确的技能要求。
宁波团市委负责人表示,在平台上可以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岗位的申报、认证、发布,以及注册志愿者专业资质的认证,用人单位可以提出公益性志愿服务岗位申请,经过志愿者协会审核后正式对外发布,志愿者可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和专长申请“上岗”。
对很多有着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并不满足于扮演“临时工”的角色,或者参加一阵风式、扎堆式的志愿活动,但很多时候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赖雅辉是宁波海曙区月湖街道一个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以前,作为街道一级的社会组织机构,她习惯了每逢重要节点如学雷锋日,临时组织一批志愿者到敬老院、福利院、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相应的志愿服务,他们离开后不久,可能又有别的志愿者前来“接班”。
但是,如何更大地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成了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志愿服务项目供给与志愿服务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开展志愿活动就难免盲目,志愿活动数量虽然多,但是真正能解决迫切需求的志愿服务并不多。赖雅辉认为,实现志愿岗位专业化改革,是让志愿服务摆脱一阵风式、扎堆式难题的有益尝试。
宁波团市委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在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上登记注册的共有46万志愿者、5216支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从数量上已经具备了提供多方面、专业化社会服务的基本需求。通过志愿服务岗位化,每一个志愿服务岗都明确了服务地点、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志愿者以专业岗位为导向,激发参与热情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