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农田到宜业宜居,从企业“单兵作战”到产业集群发展,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以改革求发展,加速转型升级,提升亩均效益,锚定现代化拥抱长三角,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数读”来时路 再添新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字是成果的有力注脚。
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据不完全统计,宿马园区共签约项目27个,协议引资129.16亿元。1—10月份FDI实现42万美元,同比增长86%,预计全年FDI达到60万美元。1—11月份,已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95.3%,计划开工项目的开工率、纳统率均达到100%。其中,总投资260亿元的山鹰纸业年产360万吨包装纸项目,大规模土建工程基本结束,预计12月份调试生产;总投资19亿元的年产30万吨特种纸项目,计划2024年底竣工投产。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产值完成11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000万美元,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0.64亿元。大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百姓的幸福感有效提升。
深化亩均论英雄 培育发展优等生
摒弃发展摊大饼,探索亩均论英雄是园区的有益尝试。
2021年度,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6.2万元、亩均营收177万元;2022年度,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6.5万元、亩均营收251万元;2023年度,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约为17.3万元、亩均营收约为287.6万元。
短短三年,亩均税收从6.2万元增长到17.3万元,参评企业从2021年的91家发展到2022年的94家,再到2023年的103家,节节攀升的亩均效益的背后,是园区探索的一整套“组合拳”。
高楼成群、总部汇聚。走进园区,一亩一品牌、一园一项目正成为提升亩均效益的有力见证。园区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2024年以来,一个又一个体量大带动强的龙头项目破土拔节。重要项目的密集布局带来了全产业链的“核聚变”。绿色造纸产业,泰盛、山鹰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加速推进,并吸引德章、竹态、艾佳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入驻投产,2023年实现产值约18亿元。预计到2025年,园区造纸及纸加工产业产值可达10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食品机械、专用车改装、新能源电动车、循环工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已入驻笃舜智能装备制造、兴邦专用车、聚凯机械、丽光车业等30余家企业。其中,勒森传感器企业生产的氮氧传感器系列产品于2022年被欧洲认定为“汽车传感器准入产品”,替代德国同类产品。目前,企业正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携手研发位移传感器,解决测量精度与灵敏度的矛盾及技术瓶颈痛点,使位移传感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攻破国外技术封锁。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形成农副食品深加工、现代饮料制造、预制菜、酿造酒等产业集群,配套引进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机械、生物科技等企业。目前已入驻正新食品、农动食品、鹿鹿食品、牛海哥食品、善和生物等20余家企业。今年,园区又新签约了总投资约10亿元的邦农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主要进行蓝莓深加工。新的产业带来新的效益,新的效益助推新的发展。
优化完善评价指标就成为题中之义。规上工业企业评价以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单位能耗营业收入等为主要指标;占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评价以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等为主要指标,成为园区提升亩均效益的有力举措。园区印发实施《关于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2024)》《宿马园区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实施意见(2024)》,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土地效益,被园区企业誉为深化亩均论英雄政策的3.0版。14家亩均效益评价高的企业获“园区贷”1.18亿元,减免担保费103.94万元。其中马钢智信被省亩均办认定为2023年亩均效益领跑企业。园区深入推进低效闲置烂尾项目清理盘活,累计盘活工业用地267.09亩、厂房13000平方米、办公楼33059平方米,盘活资产7267.7万元。
融入长三角 厚植新优势
善借势者成,善假于物者兴。
园区积极拥抱长三角,大力践行走出去战略,积极用好域内域外两种资源,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4年初,第二批杭州来宿挂职干部、宿州赴杭州学习锻炼干部到任。高璐是杭州市钱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临江市场监管所所长,挂职宿州经开区管委会招商引资(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学习政策、现场调研、走访企业,迅速投身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除了将先发地区先进的理念和服务举措融入之外,这名外乡人已经成为了地道的“宿州人”。
无独有偶,同样是今年1月,宿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朱峰到杭州挂职钱塘区住建局副局长。当好合作的“联络员”、做好宿州的“推荐官”成为朱峰的首要工作。来到杭州后,他积极了解钱塘区城市规划建设,深入学习当地的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在两地合作帮扶、城市有机更新、化工园区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先进的管理举措让朱峰着实学习了一番。
2024年6月,宿马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中鑫率园区代表团赴杭州萧山区开展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考察。代表团一行先后前往兆丰机电、先临三维、萧山民营经济展示馆等地参观考察,深入了解萧山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科研攻关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召开两地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联席会议,进一步深化交流对接,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双方互动频频,发展合力已成。园区在域内域外两种资源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签定合作协议,建立浙大一附属宿州分院,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医疗健康一体化进程加速助力。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医疗设备采购和人员招聘,预计2025年元旦试运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今年以来,共签约沪苏浙项目11个,协议引资27.2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
近日,位于园区的安徽蓝魔玻璃科技有限公司里,一根根晶莹剔透的高硼硅玻璃管下了生产线。“这些都是由废旧玻璃回收利用生产的。”公司总经理冯宗军说,蓝魔公司要做的正是这种蝶变“魔术”。如果将高质量发展比喻成一枚硬币,那么发展战新产业和加速对老旧小产业的改革创新则构成了硬币的两面。2024年,宿马园区扎实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今年以来,园区63家规上企业中近30家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工作,5家企业列入市级工业互联网监测点,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企业3家,省级智能工厂称号企业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称号企业4家。获批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个,3家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家。
内外兼修“品貌”齐升 宜居宜业新高地加速形成
产业集聚发展、街头游园精致、生活设施齐全、人才心安身留……如今的宿马园区,生产发展、群众安居,一派欣欣向荣。如果说产业的集聚发展彰显的是前进的维度,那么宜居宜业新高地的加速形成则体现了发展的温度。
园区坚持产城一体以产促城,加快补齐宜居宜业功能短板,汴河家园安置房项目加速扫尾,商业街主体结构完工,文体中心主体顺利完工,计划2025年交付使用。目前园区实际建成面积为16.2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约16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面推进路网、供排水、供热、燃气、污水处理、消防、标准化厂房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33所学校(包含全省首所航空类高职院校),建成及在建安置房、公租房约17000套,建成市民公园、新汴河景观带、街头游园等休闲园22个,公共足球场、篮球场8个。园区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七通一平”实现从无到有,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产业配套设施应建尽建,国有银行、衢坊街、佳达万商汇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教育、医疗、养老、休闲、住房等功能配套逐步完善,与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合作,建立浙大一院宿州分院,预计2025年元旦试运营。高铁、高速、水运、航空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园区已实现1个小时可达合肥、南京、徐州,2个小时可达上海、杭州、济南、郑州,3个小时可达北京,南上北下畅通无阻、高效便捷。园区成立“三源共治”工作专班,创新“警格+网格”共融共建机制则成为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机制建立以来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起,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问题,居民幸福感得以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