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9日讯 “长江沿线的化工企业,每年向其中排放的污水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长江‘四大家鱼’育苗出生量急剧下降,由上世纪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
“长江生态已接近崩溃!”采访团在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采访时,所长助理殷战告诉记者,今年83岁的院士曹文宣连续呼吁多年的“十年禁渔”,刚刚被农业部采纳,“十年禁渔”将被扩展至“永久禁渔”。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沿线覆盖11个省市,GDP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5%和43%,是我国历史最久、人口经济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今年9月正式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改善生态环境放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第一位。
“发展绿色经济,守护长江‘绿水青山’。”正成为长江沿线城市的共识。地处长江经济带“龙眼”的宁波,如何与沿线城市共筑绿色廊道?如何借力自主创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再添新引擎?在250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如何抢抓绿色商机,贡献“宁波力量”?
携手绿色航运,打通生态廊道
嘉兴乍浦港,直通钱塘江,与京杭大运河以及太湖、长江水系贯通。以往这里的海运散货运输至长江地区,都采用散货车辆或者内陆船只运输,不但安全性低,而且煤炭引发的扬尘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货物装卸效率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共进行了四代‘散改集’货物装卸工艺的创新。”乍浦港港口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珉表示,这种“散改集”的做法从宁波舟山港集团复制而来。以5000吨电煤计算,通过装载量为50吨的普通集卡车运输需要100趟,而通过集装箱运输,目前5个航次就能完成,运输成本至少下降30%,且货损几乎为零。
长江的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如何依托这条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航运中心建设是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要特别注重发展绿色航运业,包括制定和统一港口岸电标准,推动清洁能源运用等。”
如何发展绿色航运业?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发展2016年工作要点指出,要率先建成长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包括推动充电桩、港口岸电、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转运设施建设,做好港船之间、港城之间污染物转运、处置设施的衔接。
乍浦港的“散改集”点燃了长江沿线港口间“绿色航运”的信心,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接力赛”正如火如荼展开。距离乍浦港74海里的宁波舟山港,已完成“绿色蝶变”:龙门吊“油改电”,每年可节约标煤1.4万吨;集卡车“油改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6万吨;国内率先建设低压、高压港口接岸电设施,船舶停靠从“烧油”改“充电”,其中一个高压岸电码头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1700吨。
顺江而上至南京港。这个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的港口,全面采用“油改电”技术,积极推进轮胎式集装箱场桥的绿色改造。今年6月,在宁波举行的“2016全国绿色低碳港口示范技术现场会”上,它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四星级的内河港口。
在长江经济带另一只“龙头眼”上海洋山港,绿色航运建设走在了前列:待2017年洋山港港口四期工程基本建成后,该港口将全面实现“智能装卸”“无人码头”“零排放”……“宁波舟山港可以学习借鉴上海更为前沿的绿色港口做法,做大做强自己的同时,更好地与沿线港口联动共赢。”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刘兴景说。
“打通绿色航运廊道,需要区域联动、港口联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唐新龙建议,推进“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要建设绿色港口,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借力自主创新,再添腾飞引擎
在长江沿线港口码头频频出招,全面推进绿色航运建设的同时,不少宁波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技术,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腾飞增添“新引擎”。
降低船舶排放,是生态长江建设的重中之重。从1999年开始,宁波辉煌节能添加剂厂凭借自主创新技术,一举成为2000多公里长江干流船舶燃油添加剂的最大供应商。“我们当时是去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毛遂自荐,寻求合作的。”该厂经理王炳钿坦言。经过长航集团直属的权威部门检测,该企业的产品节油能力达到3%,而当时国内同类产品的节油能力不超过1%。
事实上,活力四射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宁波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核心。近年来,宁波借助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产业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形成了“依托民营科技创业、注重整合全球资源、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突出新材料先导及海洋经济优势、强化产业资本支撑”的自主创新经验及特色。
据福布斯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排行榜,宁波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城市第八、计划单列市第二。与此同时,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正加快向“宁波智造”迈进。
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和全力搭建自主创新大平台,宁波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强化和提升。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节能型船用柴油发动机,在长江大吨位直达轮市场占比居全国之首。目前,它的“老搭档”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数十条船使用的都是中策的发动机。
“打造船舶工业的民族品牌。”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杰说,中策每年在自主创新上投入资金近亿元。通过自主创新,两年前,中策成功研发“多点缸内喷式苯氨型双燃料气体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目前该气体机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在海外电站应用。
“‘双燃料气体机’将会在长江航道推广。”吴杰介绍,“双气体燃料机”以天然气为主,柴油为辅。目前该产品已在重庆长江航线上试用。数据显示,通过使用“双燃料气体机”,船舶氮氧化物排放将降低60%,一氧化氮排放接近于零。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灵魂。“宁波要树立打造产业创新中心的理念,培育绿色优势,助推长江经济带建设。”武汉宁波经促会会长唐惠虎认为,“宁波与武汉联盟的空间很大,可充分借助武汉的高校人才优势,大力提升宁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抢抓绿色商机,贡献“宁波力量”
地处长江经济带“龙眼”的宁波,如何在这条2500公里干流上,贡献一分力量?
“绿色发展相当于给长江经济带建设定了调,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地处东部沿海、制造业发达的宁波,完全可以与长江沿线城市实现互补式的合作。”刘兴景博士认为,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群”,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宁波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在水环境治理、合同能源管理、LED节能灯产品开发、部分环保技术与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规上节能环保企业169家。去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
站在建设“生态长江”新风口之上,宁波企业如何作为?事实上,依托宁波的节能环保产业优势,一批“甬家军”已经开始抢占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先机。
建设生态长江,水环境治理排在首位。浙江天韵生态工程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启黑臭河治理PPP模式。如今这种PPP模式在长江沿线城市的河道治理中得到推广。
该公司总经理任红星告诉记者,天韵与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南京河海大学合作推进长江沿线水生态治理。目前天韵关于南京月牙湖、秦淮河等河道治理方案制订完成。天韵参与的总投资23亿元四川岷江支流水环境治理项目年底开工,至2019年年底,岷江流域水质将从劣五类提升至四类。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进“长江”。宁波和谐节能有限公司等一批节能服务企业,抢抓在上海、苏州等地绿色发展机遇,相继承接了2000万元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建设生态长江最终要依靠区域联盟,资源共享,才能合作共赢。”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沈涛认为,宁波与长江沿线城市在协同推进绿色发展中,大有文章可做。诸如大流域生态补偿、产业创新联盟等。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
成立长江大保护联盟 推动全流域生态合作
“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压倒性位置。”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是一个整体,沿江各省市要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彻底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要通过成立长江大保护联盟,推动全流域生态合作。”
长江水系是由干支流及河滨带、湿地、湖泊组成的巨系统。上下游、左右岸往往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在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矛盾往往很难协调。吴传清表示,建设绿色长江,需要在摸清家底、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调各方的权责利关系,跨越局部利益,破除“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壁垒。
抓长江大保护,要“一盘棋”防污治江。近年来,沿江省份和相关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上动作频频,治江合力正在集聚。今年4月6日,武汉、南昌、长沙等8座城市宣布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
吴传清建议,以长江法立法研究为中心,以改革和法治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控制性水库水资源与生态联合调度、最严格的河湖管理、水量分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水利投融资与生态补偿等法律制度。
当前流域管理不是简单的水资源利用保护和分配问题,还涉及经济协调发展、产业整体布局等难题。对此,吴传清表示,应建立健全长江流域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等重大问题,制订出路线图,再按照各自的分工负责实施。
“长江流域的未来,只有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有序推进发展,才是一条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吴传清看来,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还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当务之急是沿线城市间,要协同发展,做好重化工产业的‘减法’,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加法’,深入推进沿江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具体来说,要调整存量,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同时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要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载体,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做优增量也必不可少。”吴传清说,结合《中国制造2025》,遵循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长江沿线城市还要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发展新动能替代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旧动能,这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由之路。
国家发改委: 培育长江经济带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方案中,与环保行业相关的着实不少。节能环保领域、新能源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名列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
在节能环保领域,方案要求,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环保装备,加大先进节能技术创新和示范,加强节能标准宣贯与实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
在新能源领域,方案指出,要依托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重点发展核能、风电、智能电网、页岩气、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核能方面,在四川等地开展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研发;风电方面,在四川等地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风电技术水平;太阳能光伏方面,在江苏等地开展生物燃气、液体燃气等技术研发。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方案计划在上海等地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化,重点支持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储能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在沿江地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交通、物流、邮政等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应用示范。
方案还指出,要培育包括“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和“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在内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以成都、长沙、杭州、重庆为核心,提升节能环保设备、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能力,以江苏、上海、重庆为核心发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及环保服务业;依托四川、上海、江苏、浙江发展核电装备集群,依托四川、上海、江苏、湖南、重庆发展风电装备集群,依托重庆发展页岩气装备集群,依托上海、江苏、江西、安徽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集群。
此外,方案中还明确了实行差异化产业政策。在若干有条件的地区,对使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品等新兴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完善简化政府补贴申请及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