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首页>地方频道>宁波>民生

宁波“海绵”治城 有面子也有里子

   当“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新城已经享受“海绵”的恩泽多年了。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10多年前,慈城新城开始规划时,还没有“海绵城市”的概念,规划者从几公里之外的千年慈城老城汲取“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并借鉴澳大利亚的治水经验,设计了一套城市规划的新理念:让城市“回归”到大自然的循环中,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发挥的功效,不仅让慈城新城保持着碧水绿草的“颜值”,而且经受住了多次大小台风的考验,2.84平方公里的新城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跨越千年的治水理念

  慈城新城的“前身”是农村,大片农田镶嵌其中,发挥着蓄水、防水的循环作用。当农田变为新城时,规划者着重考虑的就是如何把农田的吸纳作用延续下来。

  他们发现,有1279年历史的慈城老城内部,像是装了一块“海绵”。史料记载,直到上世纪70年代,城内的一些街道旁边都还保留着唐朝开凿的河道,一旦下雨,这些宽2米至3米的河道就会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街面石板缝隙或阴沟里流出的雨水,河道的水流再经过其他水系汇入东海。这种“半水半街”的路网格局以200米左右的间距分布在当时的慈城古城,大大增强了城市的排涝能力。

  慈城新城参照古县城间距200米左右的“半水半街”路网格局,在路边的绿化带下铺设排水管道,这些管道用来接收绿化带过滤后的雨水,雨水再通过6条河道最终汇入一个占地403亩的人工湖——整个慈城新城最主要的海绵体。该湖的蓄洪能力不小于20万立方米,当湖面高于常水位10厘米时,就会开启湖西侧的一个排涝泵,将湖水强排出去。

  这个人工湖的理念也是效仿古县城的慈湖。公元738年,慈城古县城建城之初,在县城北部靠山的地方开凿了一个占地100多亩的人工湖——慈湖,雨季时慈湖可以汇集和缓冲北部山体洪流,减轻甚至避免古城受到的洪水冲击,旱季时则可以用来灌溉农田。

  “洋为中用”,海绵材料本土化耗时三年

  将慈城古县城的治水理念“古为今用”的同时,慈城新城的开发者们在过滤雨水的绿化带上做起了文章。将绿化带变为可以净化雨水的生态滤水带,同时还要保证绿化带的美观功能。

  生态滤水系统是慈城“海绵城市”的基础,由3层不同材质的物料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滤料层、过滤层、排水层。这是澳大利亚从1995就开始的水敏感城市设计思路,但澳大利亚所选用的材料,在宁波很难找到。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当时刚入职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饶小鹏身上,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一找就找了3年。这3层物料中,滤料层的土是最难找的。

  为了找到滤料层合适的土,饶小鹏几乎跑遍了慈城镇周边方圆四五十公里的地方。双手选过多少种土,饶小鹏已记不清了,光是能送到实验室进行初步筛选的就有一两百种。

  2009年7月左右,饶小鹏无意之中在路边看到了一种沙质土壤,上面还长满了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取了一小捧土拿回实验室进行测试。没想到5个月后,这无心插柳找到的一小捧土,正适合做“海绵”的材料。而且这种沙土取自于河底,量大也方便采集。

  生态滤水带的建成,意味着慈城新城具备了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功能,同时在干旱时节还可以用贮存的水进行植物灌溉。此外,也能减轻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

  宁波市虽然降水充沛,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55%。去年,宁波污水处理回用量及雨水利用量为0.4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7%。在这样的用水状况下,慈城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海绵城市”应因地制宜

  最早吃螃蟹的慈城新城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板,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打出了“海绵规划”的口号。

  面对不少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涨热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研究院院长张全呼吁,社会应该理性认知“海绵城市”。他还指出,目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比较偏重控制雨水径流以达到防洪排涝的目的,却忽视了解决城市面源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大众对“海绵城市”存在认知误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对于控制径流来说,控制面源污染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工程。张全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控制面源污染方面的技术,总体来说比控制径流滞后。”

  张全介绍说,以慈城新城的生态滤水带为例,目前我国并没有很完整的体系去研究这样的生态滤水带里应该用怎样的草和物料、它们对污染物的吸收率是多少。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植被是需要施肥、洒农药的,所以雨水经过这样的植被过滤后,污染物可能不会减少反而增多。

  除了要解决城市中的面源污染问题,张全还认为,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

  据了解,慈城新城建成以后,宁波市本来要在另外一个新城推广“海绵城市”,但是因为地形标高等具体问题而不得不放弃。

  地形标高作为慈城新城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在建城过程中需严格设计和把控,才可以让新城各生态滤水带过滤后的雨水顺地势而下,流到全城区的最低点——中心湖。

  慈城新城相当于一张白纸,非常方便进行各种规划,老城区却没有这一优势。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国内的一些老城区进行了局部“海绵城市”改造,利用公园、大面积的绿地等增强城市的蓄水能力。

  张全补充说,因地制宜的问题还表现在,不同城市因为降雨量大小、降雨类型、地质类型的不同,应该对本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国外成熟经验进行全盘复制。

  在张全看来,我国目前整体“海绵城市”建设还比较粗糙,“建设 海绵城市 是一个功夫活儿,从前期设计规划、施工、再到后期维护都需要进行精细化操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2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