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市苍南县渔岙村,一户张姓村民四代15人居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危房中。从2006年开始要求审批建房,报告打了十几次,镇里跑了五十多次,审批要求了七年多都没结果。当地国土部门称,每年给县里安排10%左右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村民建房,但镇政府称没有建房用地指标。(昨日本报A4版)
我们长期关注城市商品房、保障房,对农村居民住房关注不够。所以,当“浙江1家15人蜗居20平米危房”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令人相当震惊:一是部分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令人震惊;二是农民盖房审批难的程度令人没有想到;三是虽然浙江每年有10%左右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但在苍南当地却不知去哪儿了。
从记者调查情况来看,结果让人很失望。村主任反映,已经20多年没有审批过宅基地。这意味着“蜗居危房”应该不是个例。镇政府表示,镇里没有建房用地指标,而县国土局的说法是,每年有用地指标分配给镇政府。那么,在这种说法不一的情况下,村民应该相信谁?是谁“吞”了村民建房用地指标?
显然,真相有待调查,也不难调查——只要村委会、镇政府、县国土局三方当面对质,完全可以发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谁的问题,恐怕都不是小问题,不仅影响了村民改善居住条件,而且还有可能隐藏着土地大案——某些官员有可能把村民建设用地指标挪作他用。
在笔者看来,即使用地指标去哪儿目前仍不明朗,也揭示出很多问题:其一,从下到上对农民住房问题普遍关注不够。尽管城市房地产很重要,但农民的居住权益同样需要保障。类似于“1家15人蜗居20平米危房”这种现象,说明部分农民的居住权益缺乏关注和保障,因为“蜗居”与“危房”折射出居住条件极差。
其二,有关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相关信息极度不透明。当地县国土局、镇政府和村委会之所以在建房用地指标问题上说法不一,互相推诿,原因之一就在于相关信息不透明,这就会给有关方面可能挪用指标或者浪费指标创造了某些便利——因为信息不透明,所以民众难以监督。
其三,审批难、办事难在基层表现突出。据悉,村民报告打了十几次,镇里跑了50多次,打过市长、县长热线,审批要求了7年多都没结果。这意味着,农民想改善居住条件,但陷入巨大的困局难以突围,跑相关审批似乎变成了一种“长征”。
村民建设用地指标究竟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上级国土部门、纪检部门介入调查,因为“失踪”的建房用地指标后面,有可能隐藏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