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岚通讯员叶建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5年修订)经国务院批复公布后,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
中国宁波网在将2006年和2015年国务院前后两次批复宁波城市总规进行对比后,提炼出九大变化和亮点:包括更强调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合作;人口和建设用地控制线扩大;把港口建设排在了第一位;强调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对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范围明显扩大;新增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求对各类生态功能区分级分区保护等。
网民的网上留言则普遍对总体规划充满期待。大部分网民认为,总规首次在全宁波范围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修改提高了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完善高速铁路、公路网络,将使宁波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市民叶先生说,本次总规修改首次提出“中心城市”概念,将规划范围分为市域、中心城市(中心城+组团)两个层次,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建设,又有利于全域都市化。
同时,也有不少网民表示总规修改回应了普通市民的诉求。家住城西的刘先生说本次总规调整明确了三江片重点发展西部和北部,更加突出中心城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优化了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有利于宁波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个城市,格局如何看交通,品位如何看绿化,如果公共交通欠发达,说明总体统筹还不够。”网民yui9988d在网帖中说。还有不少网民对规划下步工作提出了期盼,有的希望早日看到全文公开的总体规划信息,有的提醒未来城市发展要更重格局、重品位,切忌急功近利。
宁波城乡未来更美好
问计于民、开门规划,六大话题解答市民关切
核心提示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其制定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总规修改工作,既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履行总规修改程序,又积极激发公众参与意识,多方位多角度倾听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总规修改过程中,规划部门先后向各级各部门汇报并召开审查论证会20余次,征求了市级各部门和11个县(市)区政府等41家单位的意见,通过网络、市民代表座谈会、现场公示等形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其间共收到社会团体、个人书面意见建议以及电话近300件。
经梳理归纳,社会各界对总规修改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港口经济圈建设、生态保护、交通出行、名城保护、重点建设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规划部门随后分别作出考虑与吸纳,这在3月18日国务院批复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发展导向
城市交通
打造“港口经济圈”融入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国家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对于我国新格局的全面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宁波处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两条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港口条件十分优越,海上航运发达,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我市正在全力系统谋划港口经济圈建设问题,将其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龙头战略来推进。
下一步,我市将把港口经济圈战略的落实,与修改后的城市总规的推进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按照城市总规确定的功能定位,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大力发展水水联运、海陆联运等多式联运,加快物流和口岸通关等一体化发展,提升配套物流服务能力,发起设立国际港口城市联盟,建设成为联接“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长江经济带这一东中西合作战略的国际枢纽港。
其次,优化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港口经济圈带动力。按照城市总规确定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加快推进甬金铁路、杭州湾跨海通道、栎社机场三期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功能,提升港口经济圈的支撑力。以城市总规确定的功能空间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航运服务、金融结算、海事服务、现代物流等港口服务业。
城市交通
打通节点便捷出行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宁波中心城区交通越来越拥挤。总规对疏解城市拥堵,改善城市交通作出了三方面考虑,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
首先,城市空间布局将更加合理。中心城区将形成“一主两副,双心三带”空间结构,同时形成多个片区中心,如西部高桥、姚江新城等区域中心。新的片区中心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和均衡职住需求,从而弱化向心交通,从土地利用源头上引导通勤交通需求合理分布,缓解城市核心区交通压力。
其次,城市交通模式将更加注重“公共交通向导”。新的总规将着力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在公共交通方面,构建以轨道交通与中运量公交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线网由原6条线新增至7条,线网总规模达到278公里。同时积极完善常规公交体系。结合轨道交通枢纽站、对外交通场站设置公交换乘枢纽,完善公交专用道系统。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公交分担率,减少小汽车出行,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第三,城市道路网络更加完善。特别在快速路方面,形成“四横五纵九联”的网络结构,三江片周边形成保护环,主要片区之间形成多通道联系格局,满足片区间高、快出行需要。
名城保护
传承历史挖掘文化
宁波具有很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总规的实施,将进一步彰显宁波城市特色,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总规对于宁波历史文化保护主要是通过《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深化和落实。
去年,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我市同步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宁波老城整体格局的保护,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重要节点建筑、空间视廊保护等要求;划定老城的高度分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做好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目前尚未实施改造的是月湖西区、秀水街、伏跗室永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月湖西区、秀水街、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已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做了街区保护规划,并且已经通过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的审议,接下来将按照维护街区历史原真性的原则,以改善原住民生活、改善城市面貌为目标,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方式,重点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建筑修缮,不对街巷空间肌理做过多改变。
生态优化
设定底线保绿增绿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城市品质、市民生活质量。新总规实施,将有效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根据地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不同,规划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明确管制要求,强化空间管制。第一类为禁建区,区域范围内严格禁止建设活动,约占陆域总面积的50%;第二类为限建区,即限制建设的区域,包括广大山区与城市接壤的区域,约占30%;第三类为适建区,即可以建设的区域,包括城市、镇乡、村等居住区域,约占20%。
规划将构建和维护城市生态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框架,在市域层面强化对生态用地的管控。在明确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首次在市域层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面积占陆域面积40%以上。规划还从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功能分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等方面明确环境保护要求。
针对现状中心城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等用地缺少问题,总规修改还增加了相关指标值。其中,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总建设用地比例提高到12.7%,人均绿地指标提高到12.1平方米,实现300米见绿,400米见水,500米见园。
城市西部
迎来发展新契机
上版总体规划因为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整个城西地区(包括集士港、古林、高桥、空港物流区等地)没有包括在总规划范围以内,造成城西地区各自以乡镇发展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普遍存在土地粗放使用、产业层次较低、环境品质不高及与中心城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综合考虑城西地区区位、交通、用地等因素,认为城西片区承担着宁波交通枢纽与西部门户功能,同时具有发展宁波城市近郊生态及文化休闲基地的巨大潜力。
为了统筹城西地区发展,将机场路以西,姚江以南,绕城高速以东地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并按照城乡统筹的用地管控思路,从功能结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中心城与近郊乡镇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安排,实现规划统一管理。近期重点推进集士港卫星城、空港经济区和高桥片区的规划建设,加快轨道沿线土地开发指引。
同时,在总规修改的基础上,规划部门正在开展《宁波市城西地区分区规划》,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意图,从功能、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落实总规要求,推进城西区域与老城区的融合对接。
城市基建
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将提升
这几年宁波特大台风频发引发了城市及乡村的严重内涝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总体规划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和雨水管网建设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主要包括:建设三江干支流堤防工程,同时在驳岸线与堤线间辟出行洪绿化带;加快各平原排水系统骨干河道和排涝泵站建设,打通断头河,完善支河网络,确保河道下泄能力。
二是提高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要求新建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地区和重要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设计重现期采用5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设计重现期采用30年,城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为50年。
三是转变城市雨水系统设计理念。规划要求中心城区今后新建和改造区域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时应该采用就地渗透、调蓄等方式,降低暴雨径流量,延缓径流出流时间,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绿化沟渠、雨水花园、透水路面和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声音
宁波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受到市民关注,市民普遍认为受此影响,生活品质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有不少市民、网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总规实施的期望以及对下步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下为摘录的部分市民感言,以及问题和反馈。
网民@王玉麟_传媒:“总规对提高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增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质以及增加市民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对未来充满期待!”
市民朱国娟:总规提到城市重点向北发展,我们(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将迎来发展大好时机,园区招商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园区以长阳科技、激智科技及惠之星新材料为基础的新型膜材料产业集聚区正初步显现。人才集聚方面,宁波(江北)高新园原有2名膜材料产业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14年又成功引进1名膜材料产业人才,园区研发、创新动力越来越足。
你问我答
市民葛先生:尽快建设甬金铁路和沪甬(跨杭州湾铁路),这两条铁路对宁波的经济发展和交通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
答:据了解,在总规引领下,这两大交通工程已有了眉目。甬金铁路已列入全省铁路建设“八八计划”,力争2016年开工。项目预可省内预审工作已完成,预可文本已修编完成并上报,预计3月底4月初由铁总召开审查会,工可招标工作已经启动。杭州湾跨海铁路根据市政府专题研究交通发展、铁路建设会议精神,下一步先积极争取铁路总公司支持,把经嘉兴(澉浦)方案列入全国铁路“十三五”建设规划,尽快付诸实施,并与通苏嘉高铁衔接;在此过程中,从提高项目辐射带动作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研究宁波段线位,充分考虑慈溪、杭州湾地区需求,尽可能使更多区域受惠。
网民陆先生:总规修改为宁波城市发展描绘了更美好的蓝图,但现实中各种规划“规出多门,各自为政”等突出问题,新总规将如何规范?
答:修改后总规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时,也意味着新总规的正式实施。下一步,规划部门将编制一系列规划来推进落实“总规”,形成以“总规”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对城市建设而言,将整个城市建设过程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建立“规划一张图”机制,将总规、控规和专项规划等法定规划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
开展“多规融合”工作,建立完善市域城乡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功能提升、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在空间利用上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布局的引领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融合。
网友@农夫山全有点田:本次总规修改后,宁波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扩大了,那宁波以后会不会一味向着“高、大、全”的目标前进,“摊大饼”式地发展?
答:本次总规修改,我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从上版总规批复的312平方公里调整到420平方公里,新增用地面积80%用于保障国家和浙江省战略空间、城市转型发展所需的腾挪空间、民生工程用地等三类建设用地。为避免城市建设“摊大饼”蔓延发展,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总规还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布局;统筹城乡用地,将集士港、高桥、古林等中心城区周边乡镇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实现规划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对旧厂房、城中村改造、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做到以“亩产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