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合肥罍街排队给小朋友剃龙头。
剃龙头、舞龙狮,吃龙须面和春饼,把水缸水池装满……原来我们合肥农历“二月二”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民俗!
一大早,合肥街头巷尾理发店人满为患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3月11日,记者在合肥街头理发店看到,很多理发店里人头攒动,大都是家长带着小朋友在理发。
一场别开生面的免费剃头活动在合肥罍街隆重举行。二月二,又称“龙抬头”,民间有剃头的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一年好运连连。罍街借此机会,举办了这场免费剃头活动,让市民们体验传统习俗的乐趣。
当天上午,在罍街龙罍广场,家长们带上小朋友来“剃龙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和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剃毛头不限年龄,不少青年人和老人也报名参与剃头,辞旧迎新,为新一年盼个好彩头。现场热闹非凡,近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剃龙头作为罍街“二月二”免费的传统项目,深得市民关注和喜爱。自2013年起,罍街每年都坚持为广大市民免费剃头,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传递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民间舞龙表演。
划旱船。
民俗闹新春 祈福“二月二”
3月11日为“二月二”龙抬头,旧称“龙抬头节”。
3月10日下午,在包河区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龙腾狮跃、手鼓铿锵,由包河区文化馆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民俗展演活动把该区持续一个多月的闹新春系列活动推上高潮。
在活动现场,只见人头攒动,观众如云,来自该区的龙狮队、花挑旱船队、锣鼓队率先登场。在激越的欢庆锣鼓、大小十番传统锣鼓声中,两只狮子、一条长龙摆开架势,一时间彩龙飞舞、彩狮翻飞腾挪;舞者引领着花挑旱船扭起了兰花步,一步三摇,引得围观群众掌声不断。
这边舞龙舞狮还未演罢,那边民间艺人们纷纷拿出各自的看家绝活:杂技《顶坛》,只见演员将一只酒坛顶在头上旋转,令人叫绝;由福升堂龙狮馆新推出的民俗花灯《鱼跃龙门》表演令人耳目一新,由3条各3米长的彩扎鱼灯与一条18米长的荷花龙穿插舞动,俯跃盘旋,让现场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来自该区民间文艺团队带来的门歌《我们都是合肥人,我骄傲》、民间广场舞《欢迎你到安徽来》《划旱船》《欢聚一堂》等节目花团锦簇、歌飞舞展,呈现出基层群众文艺舞台的艺术风采,祝愿龙年风调雨顺。
舞狮舞龙表演。
传统民俗挺有趣,青龙年“龙抬头”每隔60年才见
“合肥‘二月二’有一些有趣的民俗,今年这个节日更是不一般。”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李云胜告诉记者,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等,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今年恰巧是甲辰龙年,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甲属木,而木在五行学说中代表的颜色是青色,2024年也被称作“青龙年”。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还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和憧憬,而龙年的“龙抬头”,每隔12年一遇。甲辰“青龙年”的“龙抬头”,更是每隔60年才能出现。
此外,今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恰好是“数九寒冬”的最后一天,“九九尾”和“龙抬头”正好撞到一起。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志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除了小孩剃龙头的习俗之外,李云胜介绍,合肥本地还会吃龙须面、春饼等。龙须面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
“龙行云带水,水又生财”,李云胜说,在二月初一下午要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二月二”的好日子。当天一大早,每家每户会将水缸挑得满满的,让龙净身,祈望当年风调雨顺。妇女起床梳洗后,手持木棍敲门枕,并大声念道:“二月二,敲门枕,金银财宝往家滚。”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戴小花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