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长宁区第三届“人寿堂”杯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技能竞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此次竞赛不仅展示了长宁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为推动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大赛由长宁区医疗保障局、长宁区总工会主办,长宁区民政局、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协办,上海申健长期护理研究中心承办,上海人寿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予以支持,旨在通过技能竞赛选拔培育护理匠人,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全区各护理机构服务人员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推动长期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医保局副局长曹俊山出席并讲话,长宁区副区长廖光洪出席并致辞。
活动共吸引来自19家护理机构的64名护理人员参与,经过前期的激烈的笔试选拔,最终30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现场实操竞赛环节。在实操竞赛中,选手们展示了包括特殊老人口腔护理、照护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入睡、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在内的10项护理技能。他们凭借专业的技能和实战经验,争夺最终的荣誉。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五位专家评委根据操作规范性进行了严格打分。经过激烈的比拼和专家们的公正评判,最终评选出了“护理之星提名奖”“护理之星”以及“十佳护理之星”三个奖项。获奖选手们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辛勤付出,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廖光洪副区长在致辞中,对市医保局在长宁长护险试点工作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对医保、总工会、卫生、民政等部门在推进长护险政策落地中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他指出,长宁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之一,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先行先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曹俊山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长宁区自2018年试点以来充分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工作要求,率先在全市实现期末评估受理全程网办,制定全市首发的集护理服务、评估规范、居家照护要求等方面共5项团体标准,为全市长护险试点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经验总结。就下一步长宁区做好长护险工作他强调:一是要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去年长宁区推出了评估、护理领域的四项团体标准,接下去更要重点关注标准化的落地实施,要稳步推进、精益求精,要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二是要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进一步优化评估申请“一网通办”,逐步从期末评估线上申请到全人群全流程的全程网办,推动长护险服务管理向数智化方向发展。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市民办事的便捷度,为基层减负。三是要坚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要持续深化护理技能大赛成效,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带动培养更多的护理专业人才,促进护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长宁区长护险试点工作自2018年开展以来,严格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工作要求,遵循市局部署和要求,结合长宁实践,以“制度化导向、专业化支撑、标准化建设、精细化运作、信息化管理”为导引,一步步走稳走实。截至2024年9月底,长宁区共设立长护险服务机构69家,其中住养机构48家,居家护理机构20家,评估机构1家。居家机构护理员936人,长护险服务对象1.2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对象9545人,住养服务对象2755人),全区平均失能率为6.5%,趋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市医保局的指导下,长宁在长期护理保险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2021年,探索形成了《长宁区长护险居家服务管理规范》(团体标准),谋划执行《长宁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居家护理服务机构星级评审标准》。2022年,建立了长护险护理服务技能竞赛机制,着力推动长护险服务从粗放到规矩到精细、长护险机构从做大增量到盘整存量到提升质量。2023年,着重关注在长护险工作环节上打通裉节、增强效能,在评估规范化、照护需求计划制定的精准化上下功夫,推动“长护险服务一件事”在全市率先落地,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打通市区两级条线部门“数据烟囱”,实现长护险期末评估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便捷性,让全区失能老人及家属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