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温举行

11月30日,一场聚焦海丝文化的智慧盛宴——“海丝之光——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温州启幕。此次发布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者共80余人,共绘海丝文化新篇章。

在致辞环节,温州市政协主席陈作荣介绍了在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古港遗址保护与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他提到,通过全面揭露五代至明清各时期的遗迹,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还深入推进了七大类共20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温州市还一体推进了遗址本体区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建设了沉船修复工作室和临时展示馆,这些举措为深入研究古代海丝贸易航线、海上港口和贸易系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线索。

陈作荣还透露,温州将积极推进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立项工作,完善遗址公园的建设方案,加快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为遗址公园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将着力宣传十佳案例、海丝名城,持续挖掘和展示古港遗址的价值内涵,努力提升古港的热度与影响力,力求将朔门古港打造成为海丝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学术成果分享会上,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发布了振奋人心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介绍,经过考古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成功梳理了温州古城的兴废历程,为探寻早期城址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他们对港区功能布局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在沉船清理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发现。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温州城港城一体的联动模式得到了生动展现:从宏观层面看,城市、港口、航道、海神庙、造船场等要素一应俱全;中观层面,港口与城内水道相通,产业间互补共荣;微观层面,城门直连客货两用的大型斜坡码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然而,梁岩华也指出,当前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城址细节尚需进一步揭示,港区建筑遗迹的时代和类型有待扩充,元明时期的码头也待发掘。此外,港口体系及其外围区域的考古探索也迫在眉睫。这些不足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与会专家们的精彩分享,让大众对朔门古港有了更加全面而立体的认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赵云教授以“海上丝绸之路价值体系研究”为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海丝文化的深远意义。复旦大学沈岳明教授的“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瓷器标本研究成果”,则通过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讲述着跨越时空的贸易故事。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成倩研究员,以琉璃器为媒介,展现了古代文明交流的璀璨光芒。华东师范大学王张华教授的“宋代水文环境演变及极端事件沉积层研究”,则从古港的自然变迁中探寻人类活动的痕迹。

海丝主题沙龙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海上港口和贸易系统”展开了激烈的思维碰撞,为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温州市人民政府及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办公室主办,不仅是对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次深入探讨与规划。随着发布会的圆满落幕,海丝之光将继续照亮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激励着各方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记者 程潇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