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晨薇
金秋,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对市民开放。很快,园内的双子山成了上海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双子山的建设构想,最早来自于一位普通市民的建议。市政府采纳了这条“希望弥补上海市中心缺山的遗憾”的建议,这才造就了今天山景与都市风光“同框”的感官体验。
还有一个藏在背后的细节。位于黄浦江畔的世博文化公园占地2平方公里,按照周边地块的价值测算,这里如果进行开发,估值大概是千亿级的。
千亿级土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建设了人人可触达的公共景观设施。建成后,又吸引人们前来打卡亲近,“人民城市”四个内涵深厚、分量千钧的字眼,此刻就这样被具象化了。
一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理念,并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上海的城市建设史,自此揭开新的一页。
这5年的变化,可从水岸窥见一斑。2020年底,继黄浦江沿岸贯通后,42公里的苏州河滨水岸线也开放了。“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全线黑臭,80年代鱼虾绝代”,老一辈留下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苏州河。几轮整治后,水清了。岸边的厂房、老建筑也随着生产机械的逐步腾退,具备了公共空间贯通、还水于民的可能性。
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空间,水岸是带状的,幅不宽,却绵长,更是许多孩子、老人、跑者的日常活动首选。“一江一河”工程的推进和深化始终围绕人的切实需求做文章:吃饭、喝水、如厕,甚至是给手机充电……于是,“望江驿”“水岸汇”“杨树浦”等一批综合服务品牌驿站向市民开放,且功能日益丰富。
位于普陀区的半马苏河驿站,最初是一个为了方便居民沿河休憩而建设的“白房子”,如今里面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藏书丰富的苏州河书房、便民理发室、照相馆等等。
人民城市理念,传达的内核和实质,是党和政府不变的初心。
1950年,陈毅市长为上海解放一周年纪念题词,曾亲笔写下一行字:“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70多年来,城市的建设者们始终探索的,就是人民城市的建设路径。
2020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人民城市建设作出了系统安排。很快就形成一套“1+N”的人民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并抓紧推出一批“民心工程”,包括加装电梯、幼儿托育、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停车难综合治理等,切口尤为具体。
透过“民心”二字,不难看出上海城市工作重点:“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操心什么,我们就要着重抓什么。”
老年人助餐,伴随城市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已经成为城市热点议题。上海持续加大助餐点建设力度,在老年人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黄浦区,仅去年一年就推出30余家“老字号长者餐厅”,为老人提供了满减优惠、爱心套餐、错峰折扣等各种“食惠”。
5年来,上海“民心工程”推动近千公里架空线实现落地;公共停车位大幅增加;老旧小区居民最关心的加装电梯工程,每年新增超过3000台……打开今年的工作清单,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筹措3万张以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等任务亦在全力加速。
二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考察上海,念兹在兹的除了大局,还有“小事”——老年人社区就餐、幼儿托育、垃圾分类……这些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关键小事”,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国之大者”。
譬如旧改,就直接关系着大量老百姓的生活质量。2022年7月,上海宣告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然而,仍有部分住在零星旧里、老旧小区、城中村等“两旧一村”空间的老百姓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
静安区蕃瓜弄,60年前,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改造回迁的首批工人住宅区。60年后,它却成了上海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
房子旧到什么程度?采访中一位姓单的老伯说:做饭的时候,房顶掉下来的墙皮经常掉落到锅里变“加餐”。去年7月,1122张产证上的老百姓集体搬离蕃瓜弄,改造完后,每一家都将变成独门独户、配电梯、有车库的新居。
“两旧一村”改造,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背后有诸多难题要解决。市领导反复强调,要多算大账,多算长远账。
算大账,意味着不能只拘泥于现实利益、经济利益。要充分认识到推进旧改,事关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能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蕃瓜弄,创新了“旧住房改造八法”,治理经验甚至还被收入“2023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建设和发展案例展”,让居民真切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
百年里弄虹口瑞康里,上海首个“政府牵头、企业运作;居民参与、保障独立;形式多样、租售兼容;新老共生、提升烟火;保护风貌、提高品质”的可持续创新城市更新模式项目。项目创新推出4种安置方法供居民选择,力求找到生活水平提升的最优解。
算长远账,更要看到城市更新带来的“发展性”。不久前,盟可睐“天才之城”全球首秀在上海举办。举办地中国船舶馆,就是城市更新的结果。
浦东小湾村“城中村”改造后,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释放的百万平方米产业用地上打造市级智能终端制造基地产业园。可见,更新不仅带来了城市建筑载体的功能拓展,更带来了机遇、流量、国际聚焦的目光。
三
2024年,新年第一会,上海继续聚焦城市更新。会上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上海要以城市更新为牵引、为突破,激发新活力、展现新气象,加快推动全年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市领导还多次强调,要“把城市更新作为落实城市总规的过程,作为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通过“十四五”规划,上海定下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新空间格局,锚固了这座“人民城市”面向未来的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
“十四五”规划出台前后,市级层面召开过数次高规格专家座谈。现场讨论不拘泥于城市总体规划、旧区改造更新、新城开发建设等“大主旨”,人们反将更多时间花在了城市绿地、公园、河岸等“小议题”上。讨论建立在共同的观念基础之上: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苏河湾绿地,苏州河东段最大规模的滨水绿地,通过拆除违建、打开公园围墙、增加立体绿化,建成一整片城市休闲生态空间,自去年3月开放以来,成为周边老百姓户外活动的首选地。如今,“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早已实现全线贯通,这样的空间不胜枚举。
上海还提出,至“十四五”期末,推进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把封闭的空间变成开放的空间,让公园绿地更可阅读、更有韵味,市民更可亲近、更可休憩。
辞书出版社旧址,坐落在北京西路与陕西北路的转角,如今沿街的绿地花园向市民全天候开放。在徐汇区淮海中路汾阳路,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也“打开”了。3300平方米绿地增设了景观座椅,形成了独具衡复风貌特色的口袋公园。
截至去年底,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项目总量已经达到80余处,供开放附属绿地面积41.6万平方米、拆除围墙1980米。
其实,拆墙透绿从来不是最终目的。恰如小陆家嘴用最后一块地建设了浦东美术馆,世博文化公园的2平方公里也没有商业开发一样,它们都是城市建设逻辑全面从“物本”走向“人本”的一个侧写,它们照映着上海的底色:城市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