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确定22家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入选,成为“大黄山”战略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国家级度假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村”字号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
黟县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起源地。据中国移动梧桐大数据对全国255个重点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的大数据分析,今年“五一”当天,黟县宏村跻身全国游客热衷的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类目的地榜单前三名。
黟县为什么能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走进这个桃花源中的皖南小县,答案就在眼前。
烟火浅唱,岁月静好
“桃花源里人家”
黄山脚下的黟县,有溪流、草地、山川,淳朴自然的胜景,素有“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之誉。
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存有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等古建筑1684幢,拥有西递、宏村等以古村落为主要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6个中国传统村落和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这里的民居依山而建,古朴而内敛,每一座房屋仿佛是徽州文化的一块拼图。
黟县夏季多雨,空气分外清新。雨后的乡村,不时有村民挑着扁担、背着竹篓,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渐行渐远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宛如画中的人物,行走在穿越千年的山水间。
走进黟县,徽州美学的冲击、烟火气息的安逸扑面而来。在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当下,黟县的乡村会让游客慢下来,把休闲当作生活,把旅游变成旅居,无拘无束地放飞身心、舒缓焦虑。
“黟”间民宿徽州梦。让游客慢下来,黟县民宿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20多年来,黟县始终坚持“古村落+新民宿”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打造融合乡村生活、民居文化、山水度假、亲子休闲、田园乡居、复古体验六大主题民宿1000多家,占全省民宿总量六分之一,形成了宏村、西递、塔川、碧山、南屏、龙江、美溪、柯村八大民宿集群。同时,发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优势,以“民宿+”为路径,融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电子竞技、摄影写生、户外运动、研学康养等业态,使民宿成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微旅游”目的地。2023年,全县民宿接待过夜游客22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20亿元。
山水依旧,旅游焕新
不断描绘乡村的“诗与远方”
黟县,是我国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的地区之一。
1986年,当地西递人凭借古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用一张写在香烟纸盒上的两毛钱门票,开启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先河。
从村集体经营西递,到引进民营资本运营宏村,最先尝到乡村旅游甜头的黟县先后整合南屏、屏山、关麓、木坑、塔川等众多乡村旅游资源,点线面结合,初步形成古村落景点为主、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为辅的乡村旅游格局。
2000年,西递、宏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此后,黟县制订出台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乡村旅游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业由相对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迈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举,致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
从画里乡村打造,到和美乡村建设,再到国际乡村创建,黟县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深化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制定出台全国首个古村落型景区“席地而坐”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全域打造“最干净景区”,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加速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价值转换。数据显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黟县增加固定就业岗位近4000个,带动务工就业近1.5万人,全县人均储蓄居全省前列。
黟县有着2200多年建县历史,古老但不呆板,既守正又创新。这里是全国最早的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地、全国十大写生基地之一,诞生了全省首家精品民宿、首个影视拍摄基地,连续举办了19届国际自行车公开赛、18届全国乡村摄影大展。
如今,休闲度假、生态康养、体育赛事、文化创意、写生研学、影视摄影、精品民宿等业态在黟县遍地开花,形成了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西递遗产小镇、古黟漫居小城、关麓书香小镇等四大乡村集聚区,吸引了近500名“新黟县人”落户创业。
乡村旅游给黟县带来了什么?有人算了一笔账: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平均每天有16万人次的游客徜徉在黟县大地,每天有1.25亿元的消费留在黟县,每天有1.84万台车辆进入黟县境内,每天有1.66万人在黟县过夜。
从画里来,到世界去
“国际范”扑面而来
文旅是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一大法宝。如何让徽派古村、徽州文化等文旅优势资源活化变现为富农红利,是黟县近年来聚焦的重点工作之一。
黟县创建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深谋远虑、久久为功的递进式加力赛,也是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品牌效应显现的重要标志。
回顾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从景点景区旅游到全域旅游,从乡村旅游集聚区到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看似“点与面”的演变,实则是“量到质”的提升,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创新。
其中一大创新便是运营前置,推动全域乡村建设迈向全域乡村运营。运营前置,不仅引领乡村如何建,也倒逼乡村发展的市场意识和产业思维,进而形成从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的一体化闭环。运营前置也颠覆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由以往的“产业跟着市场走”变成了“产业推着市场走”。
黟县推进全域乡村运营,破解了乡村建设仅仅依靠财政投入、乡村产业造血功能弱和专业化运营缺乏等难题,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了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态系统,带动了全县乡村旅游区域联动,打造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实现了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凝聚和畅通,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格局。
今年1月至5月,黟县在省“双招双引”平台录入文化旅游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23亿元。其中新签项目16个,总投资14.056亿元,亿元以上项目7个,涉及寓居综合体、高端酒店、田园度假综合体、农商旅体康综合体、文化综合体等,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乡村旅游度假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对黟县来说,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成功创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方面,国际乡村旅游意味着产品业态需要更加丰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满足国际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从旅游景区到旅游度假区,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大和产业空间的优化,也是旅游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中山大学教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尤利西斯奖获得者保继刚曾表示:“我认为一个国际化的乡村,首先要有国际化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也就是外围环境和运营环境。黟县山清水秀,建筑文化等硬环境条件已经非常国际化,而软环境方面,要给消费者提供消费的安全感。运营环境的国际化是任何一个中国的旅游目的地都要努力的地方。”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休闲度假产业改革创新、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当更多的流量来临,黟县这个国际化的“大乡村”,逐渐会被更多人知晓,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看都是困难,干都有办法。对具有拼搏和创新基因的黟县人来说,路在脚下,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