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大殿天花全景。
浙江在线12月09日讯 今年,保国寺大殿满1000岁。这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木结构建筑了。
它的完好保存,令世人震惊,也让阿拉宁波人引以为傲。
昨天,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揭幕,这就是对这座抵挡住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千年古刹的肯定。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座千年古刹,前来参加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给出了一条新的思路:重视大环境保护,恢复慈江历史面貌。
国学泰斗饶宗颐撰文
纪念保国寺大殿千岁
昨天是宁波宁波第五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纪念碑”也正式揭开了神秘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纪念碑的碑文,是97岁的“国学泰斗”、有“北季南饶”之称的饶宗颐先生撰写完成的。饶宗颐先生曾于1984年春天造访宁波时瞻仰了保国寺,并在北宋大殿内流连忘返,印象十分深刻,因此欣然撰写碑文。
这个纪念碑,将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博物馆人文景观留在保国寺的历史中。
而为了提升保国寺的国际影响力,记者了解到,今天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还将与日本元兴寺文化财研究所签约建立友好单位,在古建筑保护、学术研究、展览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
如何更好地保护
专家呼吁恢复慈江历史面貌
保国寺大殿千年成绩固然令人骄傲,但是如何保护也是不容忽略的大问题。
昨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提出了一种保护思路。
身为著名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的学生,郭黛姮对保国寺这座千年古刹有着权威的研究。1984年,她第一次来保国寺,此后数次到访,有一次甚至在保国寺大殿住了一个多月。
昨天,她做了关于《保国寺大殿的独特价值与保护》的主题发言。关于保护,她的观点是“我们不得不重申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就是慈江与保国寺的历史环境的保护问题。”
郭黛姮说,保国寺位于灵山半山腰,寺院前的山脚下有慈江横贯,慈江北岸曾筑有码头、立有石柱牌坊。历史上慈江古河道与保国寺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到达寺院的主要交通线。同时种种文献记载也证明国寺的历史环境与慈江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两者应当一体保护。
几年前,山脚下的慈江河道被拓宽,从原有的23—30米加宽成60米的大河,目的是为了泄洪。
慈江的拓宽,对千年保国寺大殿有何影响?
郭黛姮分析说,从现在大殿的木材保存状况来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中国林业科学院曾对大殿木构件的含水率进行测试,最大者可达26%,其检测报告指出“在木构件含水率达到26%的条件下,可造成木构件的腐朽、虫蛀、开裂等诸多问题。因此,降低木构件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降低木构件的含水率,是当务之急。
目前宁波气象部门的研究报告称,宁波气温增高,强降雨增多,再加上保国寺的小环境的变化,慈江加宽,水流量增大,势必造成大殿所处环境的湿度增大,木腐菌的生育温度为25-30度,因此微环境变化,空气湿度增加,定会使木材腐朽加速,对于大殿的保护极为不利。
她呼吁,“将慈江恢复历史面貌,一则保护了历史环境,同时减少了环境的湿度。这将是对保护千年古刹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