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杨宽著作集》13种15册全部出齐 纪念座谈会举行

杨宽著作《战国史》。.jpeg

杨宽著作《战国史》。

杨宽手稿。 均 资料图片.jpeg

杨宽手稿。均 资料图片

  记者 施晨露

  “纪念杨宽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杨宽著作集出版座谈会”近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标志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宽著作集》13种15册全部出齐,涵盖杨宽70多年学术生涯的主要成果。

  杨宽(1914—2005),江苏青浦白鹤江镇(今上海青浦白鹤镇)人,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国文学系,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是继顾颉刚之后“古史辨派”的代表和集“疑古”的古史学大成之人。杨宽一生著述宏富,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史、古史分期、古代农民战争、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物考古、学术文化、陵寝都城制度等,在诸多领域均具有开创性贡献,成为上海史学界的一座高峰。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与周谷城、谭其骧并列的首批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博物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重要创建者和最初的主持工作者。

  2018年,上海市社联推选出首批“上海社科大师”,包括杨宽在内的68位已故社科界著名学者当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通人”,他们是在学术史具有重要地位的通儒大家、学者,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历史记忆的述说者。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说:“对大师的纪念,更多的是要弘扬他的治学精神,让更多人阅读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学术事迹和治学精神。杨宽先生的作品不仅是学术专著,更是历史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充分体现了杨宽先生的学术高度和家国情怀。”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杨宽先生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自1955年《战国史》开始,杨宽先生的主要著作几乎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世纪初,杨宽即表达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的愿望,并制定了“杨宽学术系列”的目录。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孙瑜介绍,举办这次座谈会,既是为纪念杨宽先生诞辰110周年,也期待通过《杨宽著作集》的出版,让这座上海乃至全国史学界的高峰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父亲一生奉献给历史研究的学术事业,他早年参加古史辨派的学术活动,就摆脱疑古思潮的影响,被学术界评为‘疑古’派之外的‘释古’派。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出版了经过多年精心研究的《战国史》,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他的一生,完成了《西周》《战国》两部断代史,又撰写了冶铁史、陵寝制度和都城制度等数部专史,还有《中国历代尺度考》《墨经哲学》《中国上古史导论》等小册子和200多篇学术论文。”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宽长子杨善群提到杨宽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他的代表作《战国史》在20世纪50年代初版时仅20万字,到80年代再版时扩充到40万字,几乎增加了一倍。到90年代三版时,又做了许多调整和修订,篇幅扩展到56万字。”

  杨宽对学术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史学研究著作之外,他还担任过博物馆馆长之职,致力于保护文物、防止文物外流;在大学讲坛,他经常开课,培养年轻人成为史学研究人才;他还担任新版《辞海》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主编,为新版《辞海》提高质量尽心尽力。

  “从我第一次接触到杨宽先生的大名算起,已经50年了。前几天,我从书架上找到一个小册子《商鞅变法》(1974年版),已经印到70万册,在今天来看绝对是一本畅销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说。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说,杨宽先生的研究,尤其是他独树一帜地开垦出关于中国古代冶铁史方面的研究,对当下非常有启发意义。

  “杨宽先生的《战国史》今天读来仍不过时,主要是因为他不教条,是基于全面深入的发掘史料,来阐述历史。用史实说话,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洋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