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位于宁波老城西南,古称西湖,占地约0.2平方公里,在地图上看像是城市的一个肾脏。从整个宁波地形结构来看,其大小更是不起眼,却是点睛之笔,是宁波文化气质的承载地。
最初的月湖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潟湖,与三江口的形成年代大致相同,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宁波平原沼泽遍布,城市分布在江北城山渡、奉化白杜、鄞州五乡的沿山地带。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中心南移,三江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中国大运河的终点的对接处,对于中国新的发展格局意义逐渐显现,最终在三江口设立明州州治。月湖也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清景融结 必溯其源
月湖的开发首先在水利文化上。因为州治在三江口,商贸繁荣,人口集居,需要一个有活水来源的城市蓄水库,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饮用之需。这就是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主导的它山堰—南塘河水利工程的来由。宁波濒江带海,湖水蓄浅,容易流泄,所以在王元暐之前,已经有官府主导的月湖修治工程。如宋代学士舒亶在《西湖引水记》中说:“县南二里,有小湖,唐贞观中,令王君照修也。”这个“小湖”,就是唐代鄮县县治南面二里的月湖;现在子城的位置,在州治迁来之前属于鄮县县治。鄮县令王君照的这次疏浚大约在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王元暐的工程所利用的樟溪,是城市东面四明山最幽深绵长的涧谷,集雨面积有350多平方公里。源源不断的清泉不仅能够满足当时城市的生活、饮用之需,也有利于鄞西平原的农业灌溉与区域的通航水运。这是一项为宁波城市发展提供保障的重要工程,如今在宁波市区还流传着“堰成成甬”的说法。
唐末,刺史黄晟发动百姓建筑罗城。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次子钱弘亿任明州郡守,吴越臣服于宋室后,钱弘亿被封为奉国军节度使,仍然驻守明州。他在明州十余年间,曾对月湖做过较大规模的疏浚,确定了月湖的基本形貌。宋代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明州知州曾巩又大力浚修,引它山堰水入月湖。《宝庆四明志》记述“日月二湖皆源于四明山,一自它山堰经仲夏堰入南门,一自大雷经广德湖入西门,潴为二湖”。“潴”,指水积聚的地方。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制置使吴潜主政宁波,修浚城中水利,完善了以月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系统,宁波城内“家映修渠,人酌清泚”,家家户户能便捷地从水网中汲取生活用水。通过长期观察,根据连通器原理,吴潜确定了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然后在月湖平桥之下,建“水则亭”,亭中立碑石,刻“平”字于石上;并颁布政令,规定城外所有碶闸均视“平”字的出没,为启闭潴泄的标准。月湖由此成为鄞西平原水利系统的眼睛,与鄞江它山堰首尾呼应。
洗涤山川 谈笑政成
对月湖来说,水利文化是对“生存文化”的开掘,是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而在这基础上,人们开始美化湖泊,并注入更为深厚意义的城市精神文化,这可以称为“意趣文化”的开掘。宋代是文官政治,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把自己的雅趣与志向投射到园林建设上来,自然引领着时代园林美学,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这也是宋代园林艺术成熟的体现。而随着宋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水平提高,出现了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木经》等建筑工程理论著作。尤其是园林的建筑、观赏花卉和树木的栽培技术、叠石技艺的水平等大为提高,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的保证。宁波月湖园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发展的。一大批有作为的文人士大夫主政宁波,前后相接建设月湖,使月湖逐渐勾勒出“山水画”的文化意境来。
宋真宗大中祥符中(约1012年),明州通判章郇在月湖北面建立了红莲阁,大概是今银台第的位置。宋真宗天禧年间,李夷庚以吏部员外郎、直史馆,出知明州,他在月湖东岸,堆土成岭,作为府署的前案山,当时称为“镇明岭”。天禧五年(1021年),僧人蕴臻在柳汀的东面与西面各建了一桥,名为东憧憧桥、西憧憧桥;“憧憧”的意思是频繁往来,这两字出自《周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句。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郡守钱公辅模仿杭州治理西湖的办法展开整治,西湖北端圆转成弯月的形状,故称“偃月堤”——这可能是月湖的得名来由。月湖从早期“西湖”的地理命名,走向了文化创造的命名。钱公辅还在湖心岛建造了“众乐亭”,“众乐亭”虽小,但意义重大,包含着古代士大夫的公共治理精神,也彰显了宋朝廷“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
众乐亭建成后,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会聚之所。钱公辅离开明州后,想起往事,写了二首《众乐亭》诗歌,以此请求朋友们来和诗。王安石在鄞县做过官,自然非常高兴酬诗,他在《明州钱君倚众乐亭》中盛赞钱公辅治理明州、修治月湖的潇洒仪态,“舣船谈笑政即成,洗涤山川作嘉趣”;并夸赞月湖之美,“春风满城金版舫,来看置酒新亭上”“安期羡门相与游,方丈蓬莱不更求”。诗题中的“君倚”是钱公辅的字。司马光作了《寄题钱君倚明州重修众乐亭》,“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司马光在退守洛阳时,还依钱公辅修众乐亭之意,建园题为“独乐亭”。还有邵亢、王益柔、张伯玉等众多文人士大夫相和。
在天一阁明州碑林中有一方宋碑,即刻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存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的20首诗。小小亭子引发的风雅故事,带出了一个圣贤气象夺目的北宋士大夫群,使月湖的审美意蕴得到极大丰富。
谁移洞天 跨湖为薮
宋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刘淑以户部郎中的身份担任明州知州;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刘珵也以户部郎中的身份担任明州知州。他们禁止百姓在湖上种植菱芡,并先后疏浚月湖,“以积土广为洲,遍植松柳”,化出十洲,月湖由此成为一座大型的公共园林,景观建设臻于完美。十洲随景命名,湖西从北至南为芙蓉洲、雪汀、烟屿,湖中从北至南为芳草洲、柳汀、花屿、竹洲,湖东从北至南分别为菊花洲、月岛、竹屿。花屿寿圣院中,建有“十洲阁”,可以环观湖景。王亘题诗:“山川如幻阁长秋,一岛飞来伴九洲。”寿圣院就是宁波老百姓熟知的“湖心寺”,这个寺庙现存遗迹,称“月湖庵”。只是现在的月湖面积要稍小于唐宋,湖西、湖东的水洲已经融入城市之中,很难辨认当时作为岛屿的形态了。
月湖园林的美在于清新雅致,简远疏朗,表现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禅悦之风,“清静寂定”“自然风流”,自然流露文化素养。园内景物数量并不多,多栽竹、松、柳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植物,寄托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审美人格;其中,雪、兰、竹、菊又呈现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建筑物多用庐、亭、堂,力求园林与月湖自然环境的契合,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各园均能着眼于全局进行构置,极具整体性,是以自然水体为主体的写意园林、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极富诗情画意。
知州刘淑、刘珵疏浚月湖后,也有诗歌唱和。先是刘珵与舒亶的唱和。刘珵先作《咏西湖十洲》,舒亶则有《附和韵诗》,每洲各一首。舒亶是慈溪大隐(今属余姚)人,青年时期曾来月湖,到楼郁处求学。治平二年(1065年),舒亶考取状元,任职至御史中丞等,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因为喜爱月湖,元丰六年(1083年)被罢官后,舒亶居住在月湖之畔,在烟屿之上建有“嬾堂”,“嬾堂”也是他的号。舒亶的政事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他对宁波大地的深情吟咏,却是引人注目的存在。许多学者称赞明州从唐代虞世南以后,历经几百年,直至舒亶诗歌的出现,明州的诗歌才又复兴。后来陈瓘、王亘也各有《附和韵诗》十首。陈瓘,福建沙县人,元祐五年(1090年),任明州通判,为官廉洁公正,诗文闻名遐迩;在明州通判任上,还将自己的收入部分充公。当时月湖周边已经有许多士大夫的宅院,除舒亶的嬾堂外,还有王致弟子、光禄大夫周锷的四休堂,楼郁孙子楼异的锦熙堂,湖西观音桥有丰稷的丰尚书宅等。崇宁五年(1106年)陈瓘被贬谪后,也居住在月湖西岸,时称“南蓝”,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评判王安石变法的《四明尊尧集》。北宋末年,楼异还在菊花洲建立了高丽使行馆,作为国家级迎宾馆接待高丽使节。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郡守莫将访得贺知章的读书旧地,在月湖柳汀与众乐亭相对之处,建立逸老堂,逸老堂也就是今天贺秘监祠的前身。南宋淳熙年间,皇子魏王赵恺任郡守时,在逸老堂旁边,建有涵虚馆,作为官办迎宾馆驿,招待宾客。
在两宋之际,宁波迁入大量北方移民,新家族如高氏、赵氏、郑氏、姜氏、王氏、薛氏、戴氏等因科举崛起。就鄞县而言,历代文武进士及第者1205人,而宋代占到730人,大部分集中在南宋。就进士数量而言,宋代尤其是南宋为鄞县最辉煌的时代,是意气风发的激情的时代。一般认为宋代宁波的四大家族为楼、史、丰、郑,但也有人认为汪氏也须列入其中。在高、孝、光、宁四朝,汪氏在地域上的实际影响力甚至要超过四大家族。汪氏最早为新安人,大约在宋初迁鄞,至汪洙时在西山筑室讲学;汪洙是《神童诗》的作者,诗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宋代宁波崇尚文教风尚的写照,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则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宁波城市文化自信。汪洙两个儿子思温与思齐均为进士。汪思温建友恭堂于月湖西南的五家墩,宅前旧有符桂坊。孙子汪大猷是著名的诗人,与史浩同是绍兴十四年(1144年)进士。
南宋史氏家族人才代出,大量子弟通过科举和恩荫等途径,进入政坛,四明百姓以“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来称赞这个家族仕宦的盛况。全盛时期,主要居住于月湖区域,全祖望说史氏“十据其九”。史浩的四个儿子,长子弥大居于东,称鸿禧府;次子弥正居于南,后迁月湖西,称月湖府;三子弥远居于西,称卫王府,宋代称观文府;幼子弥坚居于北,名后府。与竹洲一水相隔的竹屿和月岛,则是史氏菜园果圃。月湖史氏相连的宅第成为宁波高官显宦集团形成的具体写照。而在南宋之前,宁波地区出仕朝廷高官的数量极为有限,更不用说登宰相之位。可以说,史氏集居月湖,极大提升了地域的政治与文化自信。
史氏家族在月湖追求写意的居住空间,着意于创造可与内心沟通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史浩亲自参与家居园林的设计与建造,改松岛为竹洲,建“真隐馆”,并邀请沈焕、杨简、袁燮等学者前来讲学。史浩又将四明山名胜尽缩园中,筹建“四明洞天”,宋孝宗下诏临安府拨银万两以助。建成之后,宋光宗赐“四明洞天”额。著名诗人陆游来访,写下《游四明洞天诗》。史浩有诗唱和,《次韵务观游四明洞天》云:“奎画百函龙作卫,云岑四面石为窗。水边自喜陪振鹭,篱外从渠有吠厖。”诗中流露出史浩对田园的喜爱之情。吕祖俭应史浩之请,在竹洲设馆教学,吕祖俭有《题史子仁碧沚》:“相家小有四明山,更葺桃源渺莽间。四面楼台相映发,一川烟水自弯环。中州累石势嵯峩,城外遥峰耸翠螺。旧说夕阳无限好,此中更得夕阳多。”我们从此诗可以想见,月湖已经打破中轴对称的宋代造园艺术,楼、台、亭、阁、廊、榭等创造出的自然环境协调共生,成为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户挹清风 家临平楚
月湖如月,东面水道相接,过去还有其状如日的日湖。明清时期,在乡绅与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月湖新增不少景观。
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知府张瓒为陆瑜建尚书牌坊于憧憧桥西,因此西憧憧桥又称尚书桥。万历十四年(1586年),全天叙筑桃花堤于月湖之南,从水仙宫前(今共青路南端)至长春门(今镇明路南端与长春路交会处),从而完成了月湖“七桥三堤”的风景。明大理寺卿陆世科在柳汀建关帝庙,俗称湖西陆殿庙;崇祯三年(1630年),陆世科在柳汀东侧所建之桥,称陆殿桥。月湖北端范宅为范仲淹第十七代后嗣范亿的住宅,建于明万历、天启年间;银第台为山东按察使、通政副使童槐的住宅,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菊花洲大方岳第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张渊住宅,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烟屿的烟屿楼为清末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建于道光年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柳汀岛上重修居士林。月湖南面,镇明路紫金巷有林宅,为清同治年间举人林钟峤、林钟华兄弟所建,以雕刻艺术见称。
但月湖清景可能在清初就开始瓦解,经营月湖的民间力量世家大族逐渐消失,导致湖泊日益淤塞,湖床变浅,面积大为缩小。至清光绪时,十洲中东西两岸六洲,已失去昔日面貌。除清末民国营建的银台第、秦氏支祠、盛世花厅等,以及西式洋房蒋宅、卢宅、翁宅外,故家宅第倾圮破败,月湖景色日趋黯淡。
1999年,月湖以现代公园模式得到整治,月湖旧貌换新颜,但它依然是宁波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黄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