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唐诗之路”如何转化为“旅游之路”?
——绍兴“越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展开“头脑风暴”
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把“浙东唐诗之路”打造成山水人文旅游精品?8月28日上午,绍兴“越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开展第二场活动,文史专家学者、越文化研究爱好者及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就“浙东唐诗之路”的文旅融合实践展开热烈研讨。
是历史担当,也是现实需要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山水人文旅游精品,是去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课题,也是我省实施特色传统文化重点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
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和核心是越州州城,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古城。绍兴文史专家任桂全研究后发现,《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位唐代诗人,有448位游历过绍兴,在绍兴创作了1000余首诗篇,为越州州城、鉴湖、剡溪等12处景点赋诗。由此,他断定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更是诗人们当时的创作中心。越城区委统战部的金水福在整理挖掘绍兴宗教文化时发现,绍兴古籍《云门志略》就是“浙东唐诗之路”渊源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依据。
推进诗路建设,不仅是绍兴的历史担当,也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市政协委员、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研究员屠剑虹说,合力打响“诗路”品牌,把文化资源的厚度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高度,“唐诗之路”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大引擎。
要文化底蕴,也要网红热度
当前,文旅融合正在向深处迈进,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成为“网红城市”?“浙东唐诗之路”的打造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唐诗之路’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市越文化研究会鉴湖文化委员会主任徐智麟说,过去,绍兴缺少一个能统领各区、县(市)旅游合力开发的抓手,各景点各景区往往都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而浙东唐诗之路则恰到好处地为各地文旅融合提供了工作抓手。
“文化底蕴太深厚,旅游景点太沉闷。”中国国际航空有限公司90后飞行员周家声道出了年轻人对绍兴旅游的体验。他说,发展旅游产业还是要吸引年轻人,要开发年轻人喜欢的现代“唐诗之路”,旧瓶装新酒,才有可能把文化名城打造成网红热城。
“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走向市场缺少‘产品’。”浙江柯岩风景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秀萍也深有感触。近年来绍兴正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但缺少核心产品。她认为,“浙东唐诗之路”有条件成为“核心”,把绍兴碎片化的人文资源串起来。
打造诗路旅游,功夫在“诗”外
怎样打造一条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浙东唐诗之路?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功夫在诗外。”
缺什么补什么。市文旅集团市场营销部经理应锋建议,“唐诗之路”建设可以借鉴省里传统文化现代解读样本,通过影视创作、现代节会等形式呈现。“诗路”旅游,可以开拓陆、水、空三条线路,引入文创、民宿等产业,把传统资源转化成现代产品。
“唐诗之路”不是孤立的文化元素,打响这张旅游金名片,就必须做好“融合”文章。园林设计师章利刚提出,建设“唐诗之路”要有精品意识,应该紧扣唐诗、诗人,选择核心地域精准打造。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俞志慧也认为,建设“唐诗之路”不应局限于景点、线路,还应运用发散性思维,对黄酒之路、运河之路等旅游载体进行延伸开发。“要扬长避短。”图优网总经理金伟国提出,应该把书画、茶叶、黄酒等文化融入到会稽山、四明山、天姥山、鉴湖、剡溪等人文山水中,打好“组合拳”。
产品要有市场,还得接地气。绍兴亚都旅行社副总经理王水燕表示,“唐诗之路”研学游市场还是空白,这一领域可挖掘的空间很大。“诗路”上故事多、景点多、诗歌多,要寻找有效载体把它们打包成旅游产品投入市场,这是眼下最迫切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