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万千气象,绍兴气象博物馆开馆

  原标题:万千气象,气象博物馆开馆了

  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家乡绍兴,一座总投资约2.2亿元的气象博物馆开馆。

  据了解,目前国内专业的气象博物馆仅有3座,位于南京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分别位于南通和上海的气象博物馆。

  绍兴的气象博物馆是国内第四个专业气象博物馆,这个按照国家级标准打造的综合性博物馆,将给绍兴科普文旅发展带来怎样的新气象?作为一个地级城市,绍兴筹建这样一个国字头气象博物馆的底气又在哪里?

  展陈面积,国内最大

  在越城区胜利西路旁,这个由原绍兴市行政中心削层改造而成的气象博物馆,由3幢楼组成,分别为南馆、北馆和科普馆。

  南馆为主馆,从一楼到五楼,依次为序厅、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当代气象、竺可桢纪念展厅等。

  北馆是一个气象体验馆,有三层楼。一楼是灾难场景体验区,二楼有拯救北极熊、天气预报员等实景体验区,三楼是气象奇观展示区。

  科普馆位于南馆与北馆中间,承担气象科普的功能,里面有4D影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坛,以及举办临时展览。

  大,是气象博物馆的第一个特点。绍兴的气象博物馆展陈面积目前国内最大。“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8136平方米。”绍兴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李飞说。为了气象博物馆的展陈,市气象局成立了一个工作专班,李飞是专班成员。

  据悉,气象博物馆在国内并不多。中国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建于2010年,院址在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山上,名为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作为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发祥地,北极阁在中国气象界和世界气象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约1600年前南朝刘宋始建司天台后,此地数度设有观象台,其中尤以明初钦天台规模最为壮观。1927年,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此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

  南通气象博物馆建于2015年。上海徐家汇也有一个气象博物馆,建于2016年,其前身为诞生于1872年的徐家汇观象台。

  这些气象博物馆历史渊源深厚,但就展陈面积来说,不如绍兴的气象博物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的展陈面积是1000多平方米,上海徐家汇的气象博物馆展陈面积是2000平方米。

  全,是绍兴这座综合性气象博物馆的第二个特点。由于气象博物馆面积大,相对来讲展陈丰富。

  在古代气象展厅里,可以看到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观象台——位于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的模型。约4300年前古人利用具有观象功能的夯土柱,通过柱间的狭缝来观测日出,从而定季安排农耕。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可以找到许多丰富的民间测天气的经验和气象知识,与气象关系明显的就有三方面:一是描述生产过程的诗篇,反映了周代早期全年各月的物候,如《豳风·七月》;二是引用了与节令有关的天文、气象知识,如《秦风·蒹葭》;三是包含了气象知识与测天经验,如《召南·殷其雷》等。

  在近代气象展厅,可以看到用地图形式标注出地点的百年气象站,这些都是由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气象站所。配合展出的实物中,有双筒望远镜、木盒空盒气压计等。在现代气象展厅里,则用实景模拟的方式,展现了地面、海洋、空中、极地等多种状态下的气象雷达探测现场,在全国各地的200多座气象雷达中选出了42座造型各异具有代表性的雷达,制成模型,摆成一面蔚为壮观的气象雷达展示墙。

  “展陈大纲,经过了气象专家、学者的评审,这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中国气象史》主编、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等。”李飞告诉记者,从基本形成大纲到确定展陈设计方案,用了半年时间。

  他们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与气象相关的实物、文字、照片等资料的征集。“比如,一些旧的气象仪器、观察记录,历代气象大家的遗物、照片,以及国家颁发的荣誉证等,都在征集范围之内。”李飞说,征集的难度较大,最终还是收集到了包括仪器、物品、手稿、书籍和照片等,共计3100余件展品。

  气象渊源,积淀深厚

  也许有人会好奇,绍兴为什么会建造这样一个国家级标准的综合性气象博物馆?

  “绍兴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为中华文明贡献了大禹文化、古越文化、气象文化、黄酒文化、水文化等众多文化瑰宝。这些独特文化现象的产生,与绍兴的地理条件、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一部绍兴史,就是一部古越儿女与自然条件顽强战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历史。”

  在开馆仪式上,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这样说。

  远古时期,第三次大海侵结束后,嵊州小黄山的先民们逐步向河姆渡等地区迁徙,绍兴也成为河姆渡文化的中心区域。4000多年前,大禹在绍兴完成治水伟业,奠定了绍兴江南水乡之基。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根据绍兴气象地理条件选址筑城,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独一无二的绍兴古城。东汉时期,王充著《论衡》、马臻筑鉴湖,他们从思想层面和自然层面推动了绍兴气象文化的形成和自然科学精神的传承。当代绍兴更是涌现出以竺可桢、丁仲礼、孟执中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气象与地球物理学家,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激励着历代绍兴气象工作者奋勇前进。

  绍兴市气象局分管文化建设的负责人雷俊,负责气象博物馆的具体筹建。他告诉记者,从古至今,绍兴与气象之间的渊源都比较深厚。在筹建中,绍兴在气象方面的这些独特优势,正是他们在筹建这个气象博物馆时的底气和必须突出的重点。比如绍兴有竺可桢,作为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早在1998年,我们就在市气象局大楼的一楼,建了一个竺可桢纪念馆。在这个纪念馆里,不仅陈列了竺可桢先生的生平事迹,还有他亲属捐赠的一些实物资料,有他就任中科院学部委员的聘书,用过的眼镜、照相机、测光表、野外考察旅行包、电子管收音机等。”雷俊告诉记者,这些珍贵资料如今都已经移至气象博物馆的展厅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气象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将南馆五楼的大部分面积都给了竺可桢纪念馆。除了从原先老的纪念馆迁移过来的珍贵资料,在这个新馆中,增加了许多场景式的呈现。比如门口的头像浮雕墙,根据上虞东关竺可桢故居仿建的书房、院落模型,以及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在码头的场景模型,他率浙大师生西迁过程中考察农事场景的巨幅墙绘等,较为完整系统地展示了竺可桢的一生。尤其突出介绍的,还有竺可桢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履历。他一句“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说出了信仰的力量。

  “600余件竺可桢先生生前遗物和历史文籍,集中展示了竺可桢先生为近代气象事业奠基奉献的光辉历程,如实叙述了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矢志不渝科学救国的丰功伟绩,是当代气象人不忘气象初心使命、传承气象精神的镇馆之宝。”在开馆仪式上,绍兴市气象局局长王德鸿说,“竺可桢纪念馆”是作为展陈展示的重要内容入驻气象博物馆的。

  除了历史渊源深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绍兴建设国家级的气象博物馆,既有气象上的代表性,又有地域上的辐射力。

  “绍兴地处长三角区域,历史上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可以说,除了沙尘暴,几乎所有的气象灾害,比如台风、暴雨等,在这里几乎都可以见到。同时,浙江一直是作为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的一个大省,很多试点以及气象体系建设,都是在浙江发端,再辐射到全国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也有基础和能力。”雷俊说,基于上述种种,这个气象博物馆的筹建,很快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的支持。

  增加互动 面向大众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雅鸣见证了气象博物馆开馆。

  她说,这个气象博物馆的建成,不仅展现了中国气象科技从古到今发展历程,更全面展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

  “我们要把气象博物馆,打造成气象行业精神初心之所、气象发展成果展示之堂、气象科普探秘打卡之地。”在王德鸿看来,气象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行业,因此气象博物馆不仅是一个行业博物馆,更是面向大众、普通市民也喜闻乐见的一个博物馆,希望让广大观众来了还想来,看了还想看!

  “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为主线,我们在各个楼层都设有科技互动体现内容,这个比例占总体内容的50%以上,让参观者能全方位感受、沉浸式体验中国气象的发展脉络。”雷俊说。

  在雷俊的带领下,记者进行了一次深度探馆体验。其中,有许多细节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比如在古代气象展厅里,有据唐代李淳风制的“风力等级表”制作的一个互动体验装置。微风动叶,轻风摇枝,勃风折小枝,狂风拔树及根……使用这个装置,可以亲身感受不同等级的风力状态。还有一个二十四节气体验馆,展厅地面下有24个圆形的感应器,观者只要用脚一踩,环绕式的圆形屏幕上就会出现对应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谷雨等24个节气的气象短片及介绍,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互动性强。

  这种互动性更多地体现在北馆和科普馆的设计中。北馆一楼是灾难场景体验区,台风、雷雨、雷电、泥石流等灾害场景,通过声光电的形式进行展示。二楼有拯救北极熊、天气预报员等实景体验区。三楼则有佛光云海、探秘雷电等气象奇观的展示区。科普馆则承担气象科普的功能,里面有4D 影院,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坛,以及举办临时展览。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载体,为绍兴的文化旅游助力,促进绍兴‘历史+人文’的人文战略建设。让绍兴人和游客的科学素养、自救意识得到提升。”雷俊告诉记者,这既是对万千气象的绍兴的解读,也是他们筹建气象博物馆的初衷。

  “期待气象博物馆在促进全社会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意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刘雅鸣也表示,中国气象局将一如既往支持气象博物馆的长远发展,与绍兴市委市政府共同努力将气象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行业博物馆。(记者 徐霞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2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