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绍兴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为“农业双强”签约项目之一,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原古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珍珠数字化养殖基地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对原有自动化滴管投喂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更为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滴管投喂系统,进一步优化珍珠清水养殖模式。
从污染水体到净化水质,珍珠清水养殖是怎样实现的?新项目又将带来一场怎样的“绿色革命”?
从养殖到治水
在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位于诸暨市山下湖镇的养殖区,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漂着一个个透明圆球,随着水波浮沉。“养殖池铺满了管网,珍珠蚌悬浮挂在水管之下,通过水压调节管网升降。”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锋介绍,他们将每个蚌壳都钻了孔,通过滴灌将食物、藻类精准投喂到每一只河蚌体内,从根源上有效避免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0多年前。当时,诸暨的珍珠养殖仍处于粗放阶段,鸡粪、鸭粪直接投往湖中,郭伟锋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投放的粪污都无法直接被蚌吸收,不仅不能有效利用,还污染了环境。郭伟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探索珍珠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他联合多家高校、研究所开展产学研攻关,最终研发出颠覆传统的淡水珍珠养殖模式——珍珠蚌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模式,并于2016年在诸暨示范应用。
让人惊喜的是,新模式的研发还带来了意外收获。“从2016年10月开始,我们就一直关注诸暨的这项珍珠养殖新技术。”国家湖泊问题专家、巢湖面源污染治理科研组负责人朱昌雄发现,该技术不仅不会污染水体,还能净化污水,效果十分明显,便引进了200万只珍珠蚌用于巢湖蓝藻污染最严重的安徽省肥东县牌坊乡一个占地300亩的池塘蓝藻治理。
“通过这次合作,我们发现这个技术不单单是个养殖技术,还是个治水技术。”郭伟锋说。
治水技术走向全国
“珍珠蚌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模式”在业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前不久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还与福建福源渔业公司签约,负责当地30亩养殖规模的鳗场尾水处理,而这已经是该公司与福建省海洋渔业局淡水水产研究院签约后,接手福建鳗鱼养殖业尾水处理的第3家养殖公司了。
鳗鱼养殖业是福建省农业支柱产业,全省有1000多家鳗鱼养殖场,年产值达600多亿元。“珍珠蚌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模式”一开始在福建两家鳗鱼养殖公司应用,经过一年试点,尾水指标全部达标。今年5月,清湖控股集团正式成为福建省海洋渔业局养殖尾水治理联盟的唯一一家合作企业。
此外,这一新型技术对污染的河道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在杭州拱墅区红旗河片区10公里长的河道中,通过悬挂80万只淡水珍珠蚌,使河底的淤积有机物明显减少,水体变清了,河里的蚌和鱼也长大了。拱墅区红旗河片区也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河湖”。
前几天,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珍珠蚌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模式”还登陆浙江馆,向全球观众展示了绍兴淡水珍珠生产从污染水体转向净化水质,从而成功破解珍珠蚌养殖困局的创新方法。
既要珠光宝气,又要碧水清波
与浙江原古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新签订的珍珠智能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在山下湖镇新桔城村、泌湖村交汇地块新建养殖水域面积约300亩,总投资6000万元。
项目主要是对现有的塘面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并安装珍珠蚌智能化滴管投喂管网系统,应用物联网一体化控制技术,优化滴管投喂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同时,将建设养殖实验室、分析检测实验室及技术培训中心,针对不同淡水珍珠蚌,不同水体菌、藻类等,开展珍珠养殖技术研究,
“这次合作的意义就是打造‘珍珠蚌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模式’升级版,推动珍珠产业高质量发展。”郭伟锋介绍,他们将通过合作,探索如何在保持原有模式的前提下提高珍珠产量,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每亩湖水大约可以养殖1000只蚌,采用“珍珠蚌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模式”则可以养殖4000只,而“清湖”和“原古”的合作将把这项技术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养殖密度可以提升到每亩10000只。
同时,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对水体净化能力也有望相应升级。“珍珠智能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的上马,将使珍珠养殖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既要珠光宝气,又要碧水清波’的目标。”郭伟锋说。(记者 周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