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浙江绍兴:博士创新站编织中小民营企业攀爬的阶梯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民营企业是经济链条上活跃的群体,是市场的风向标,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

  在如今经济形势背景下,中小企业既有生存的压力,也有转型升级的动力。

  为更好地贯彻三个“一号工程”,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科研能力不足痛点,绍兴市科协为他们编织了一个转型升级、攀登科技高峰的阶梯——博士创新站。

  绍兴市科协牵头的博士创新站,针对中小企业缺技术、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缺项目、缺资金等难题,以博士创新站为载体,全面开展“千博助千企”促共富行动,出台《绍兴市博士创新站管理办法》,实施《绍兴市“千博助千企”专项行动晾晒评估机制》,会同各区、县(市)打好人才促共富组合拳。

  “没想到农业企业能请到博士。”望着满山的翠绿,浙江某中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科宇笑着说。

  这位一身朝气的陈科宇,每天的重要工作是沿着绍兴诸暨市浬浦镇、陈蔡镇3.3万亩中药材地巡视。

  药材种植行业的长周期慢回报,加之科研能力弱,让企业也感到压力。陈科宇透露,公司从2016年种植益母草药材开始,已累计投入1.6亿元,流转了近三万亩林地和三千亩耕地。“很多人来观摩,都惊讶于已经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另外我们自己种植药材,品控和效率达不到预期。”陈科宇表示。

  2020年,在绍兴诸暨两级科协的牵线下,该中药材公司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有了第一次接触。

  浙江中医药大学团队帮助企业完成了基地所在的会稽山脉的植物普查,随后从选种开始,松土、施肥等全流程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我们也拿到实验室的分析数据,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陈科宇笑着说。

  在博士团队的技术加持下,企业的产品力也随即大幅度增加,以浙贝母为例,同样的面积可以有25%至30%的产值增幅。

  尝到技术力量,该中药材企业再接再厉,持续增强人才队伍力量。经过5年探索,如今已经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协作组》29家核心单位之一。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财富和就业。据悉,企业以每亩田800元一年向附近村民进行流转,与此同时还聘请了不少65岁以上的村民来参加种植。

  操着一口标准绍普话的谢家海性子有点急,不过他创立的浙江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一家慢工出细活的企业。

  该公司是集废水处理技术研发、工艺设计、装备制造、安装施工、调试运行、技术咨询、水质检测与投资运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攻是高效低能耗深井曝气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研发、工艺设计、装备制造、安装施工、调试运行。该企业研发的“高效低能耗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技术”获国家多项专利。

  这些年,在绍兴市科协的牵线下,该公司与同济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和研发合作,公司设有浙江省级水环境研发中心和浙江省首批企业博士创新工作站,招聘了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资深科研人员。

  其中该公司与绍兴文理学院的合作颇有渊源。

  “我们的废水处理是一个非标准工艺工种,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试。”谢家海非常感谢绍兴文理学院相关团队,能够与企业共成长,为企业进行点对点深耕服务。

  中小企业与博士的双向奔赴,在绍兴几乎每个星期都在上演。2022年,绍兴市科协组织开展浙江生命健康学会联合体企业博士对接活动、“万名专家进万企”专项行动等人才企业交流对接活动10余场,新建博士创新站91家,成功申报省级博士创新站2家,累计引进26所高校近百位青年博士与本地中小微企业达成项目合作,博士入企服务累计400余次,促进高校博士资源与本地企业有效对接。

  近年来,绍兴市科协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围绕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战略部署,坚持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加速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做优人才生态,努力推动实现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创新与发展“多元共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3
收藏
分享